第969章 忝篁的礼物(3 / 3)

朱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通人,其学术思想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领域,代表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学术文化的最高成就。

他的书法同样享有盛名,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幼临习曹孟德、颜真卿、王安石等人的书帖。一生临池不辍,精益求精,因而有“汉魏风骨”、“韵度润逸”之誉。

肖遥手中拿的这一卷《论语集注》就是朱熹手写的作品,前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题写的引首,“照古腾今”四个大字,后钤有“洪武御书”一印。

落款是“乾道元年夏四月既望,同敬夫诸子游茂林,分韵得福字之什,考亭熹。”并钤有“熹”字一印。“考亭夫子书宗魏晋,雄秀独出,自非国朝四家所可企及,此集注正其中年精进之作。”

卷后有宋代以来的大文人、收藏家真德秀、刘克喜、李戡、张伯英、袁柯、乾文傅、宋荦、李鸿章、鲍源深等人的题跋。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流传有序的藏品。

在朱熹传世的书法作品当中,此件作品当属第一!

此卷用笔纯取中锋,结构欹斜变化均有法度,似本于二王,兼取颜真卿《祭侄帖》笔意。落笔圆润,不露斧凿痕迹,字里行间清劲爽利,刚柔相济,处处显露出他所秉承的中和气象。

朱熹在此卷中用笔大部分用中锋,运笔或藏或露,后按或提,俯仰顾盼,随意潇洒。

其结体造形往往不求规范,纵笔而书。用墨全篇以润为主,绝少枯笔。通篇散发出潇洒逸散、娟秀妩媚的思致,却又无丝毫萎靡不振之态。

其信笔而书,法度似有似无,思致矩度,一任自然。字体屈伸变换,疏密欹斜,各随其宜,尽显从容自如之态。

此卷书法字数极多,风格具有多样性,在书体方面,他能为篆、楷、行、草诸体。有时即是同一书体,他也能表现得异彩纷呈。

这卷手稿应该是无意求工的,但却仍是字距密集而行距疏朗。一行之中,笔势连绵,行气充沛,一注到底。在字划的萦连、顾盼之际,表现出不疾不徐,从容不迫的韵律感。这种大家风范,只有平日富于学识的涵养才能获得。

朱熹书法作品大都以小的行草书留世,像这种风格多样性的手稿仅此一件,因而此卷手书的收藏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就特别大。

继承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