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潜流(二)(2 / 3)
去,三月间京师警报解除,陕地勤王部队一部分继续留守,一部分则回戍陕西。包括曹变蛟、白广恩、马科等在内的精兵强将都跟着洪承畴调往辽东,而柴时华、贺人龙、赵光远、张天礼等返还陕西的兵马相较之下,军队素质以及将领能力基本上差了一截,且个个都是有名了的骄横不法,难以制服。这点对赵营同样有利,陕地官军越是一盘散沙,就越是难以产生威胁。
赵当世与营中几名主要军将大致估算过,按照当前形势,只论陕西、河南、湖广三省官军,成规模的军事集团基本就是左家军、陕西三边总督衙门、总理衙门以及赵营四家。只要抓住机会,未始不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不过时至四月,却多了一个变数。
继陕地各路援军归乡之际,早前在中原协助剿寇的勇卫营也接踵而至。
勇卫营最早起自正德、嘉靖年间由宦官组成的忠勇营,属内府营系统。崇祯即位初,锐意修武备,着力改革诸京营,虽因各京营中就职的勋贵之后及宦官作祟,收效甚微,唯独对勇卫营的改制却可算作仅有的可取处。
崇祯初收龙骧左、龙骧右、武骧左、武骧右四卫禁旅统一为四卫营,京中内官,司礼监与御马监明争暗斗,四卫营本属御马监,但后来由内臣曹化淳提督,并在他手上将四卫营改称为“勇卫营”。自此曹化淳的司礼监一脉彻底控制了内廷所有武装,他本人也领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御马监印务,成为内廷第一人。
曹化淳往后,内臣刘元斌、卢九德分掌勇卫营,多次外派投入中原参与护陵剿寇或抵御外侮。崇祯九年,援助畿辅,抵抗清兵入塞。崇祯十年,守凤阳,荡寇于郑州、安庆等地。十一年,勤王救驾,战于吴桥。此类种种,屡立功勋,被崇祯倚为臂膀,并不断扩大规模。至今营中又细分四营,分别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职,内中龙骧左营总兵孙应元、龙骧左营内游击周遇吉、龙骧右营副将刁明忠、武骧左营总兵宋纪、武骧右营总兵黄得功等皆有能战之名,流寇闻之皆畏。
勇卫营不同于别的京营,兵力强劲,纪律也较好,但因其本身隶京编,属于客军中的客军,赵当世倒也不担心他们会成为地方性武装,与赵营争雄长。何况刘元斌与卢九德都是阉人,更不能成事。所以,单论军事实力,勇卫营足以与左家军、陕西三边总督衙门、总理衙门以及赵营并列,但本质无法对赵营造成严重的威胁。不过,至少在短期内,勇卫营的存在对整个楚豫局势的影响依然很大,不应忽视。
赵营、左家军、陕西三边总督衙门、总理衙门、勇卫营,此大五部加上陕、楚、豫、川四省巡抚衙门与各类独立的总兵、副将等,即为当前明廷赖为剿寇的全部军事力量。
反观流寇,形势则有些微妙。
所谓微妙,既在仓皇四窜的李自成与马守应,也在已经投顺朝廷的张献忠与罗汝才。
朝廷方面的主意,边剿边抚,剿李、马而抚张、罗,分化瓦解。看着很明确,然而执行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
一不顺,李自成、马守应至今未能完全铲除。其中固然有边警告急的突发原因,但各镇怀有养寇玩寇之心,也是重要因素。过去的经验一再证明,对于这样的巨寇,单纯“溃其众、杀其兵”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不能将李自成与马守应斩而除根,纵可得一时风平浪尽,一旦局势有变,其众必然复将如野草般疯长起来。朝廷调集重兵,糜费巨额军饷,却始终捉不住李自成与马守应,即便熊文灿等在楚豫间的一连串动作有些效果,但朝廷的态度总体还是不满意的。
二不顺,张献忠、罗汝才不轨之心路人皆知。赵当世在回到枣阳后不久就收到了左良玉言“枣西将变”的密信,并深以为然。“枣西”之隐喻实则在于更往西的襄阳、谷城。那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