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郧襄(四)(2 / 4)
正参与过此前一系列政务的工作中,突然空降,恐怕反而会对政务的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昌则玉并没有退让,直接举出了崇祯四年的例子。那年六月,早期流寇领袖王嘉胤受到明军接连打击后于山西阳城县山中醉酒被奸人杀害,其时官军势大,各部流寇群龙无首,几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昌则玉临危布策,推王自用为出头,并利用各种手段安抚住了躁动的诸营流寇,最终帮助王自用复纠起三十六营,冲破官军阻障,死里逃生。这一应变及控场能力,赵营众人扪心自问,没有人谁能比得上。
“若以何公见,当时该当作何举动,方可免于一难?”
何可畏听他最后这一逼问,愣是老脸涨红,说不出话来。众军将中,似侯大贵这样的,是那次事件的亲历者,真论起来,可以说昌则玉救了他一命,对昌则玉也表示了支持。其余军将大多在流寇中经年,即便没去过山西,也都感同身受。何可畏哪敢向这么多人抬杠,只能将不满咽回肚里。
另,当下正在枣阳县主理政务的覃奇功等人也暂时划归承宣知政院下属,覃奇功兼任知政。
思,设统权点检院,简称思院。统权点检院主要以稽察处置使司为基础创立,最高职位称“大点检”,由稽察处置使司稽察使刘孝竑担任,副职“点检”由各司长官兼任,再次则为“副点检”。刘孝竑不必说,“文面张飞”之名人尽皆知,向来一丝不苟、公大于私,他当大点检足以确保统权点检院的权威。继任稽察使则提拔了原稽察处置使司下的稽察行人杨绍霆。
统权点检院的职责一方面在于监察军政,另一方面在于对外引导赵营舆情,对内加强赵营的军风建设。同时分设两个新的司,一个称为“外宣内扬使司”。赵当世在会上提到的“笔杆子”三字,其实很大程度上就落在落在外宣内扬使司肩上。外宣内扬使司则以穆公淳担任长官。穆公淳是营中有名的有文采好文笔,且敢说敢做,善于出奇,让他来负责宣传再好不过。另一个称为“统权使司”,调了效节营参事督军偃立成主掌。
一开始,偃立成并不知道这个统权使司是做什么的,但赵当世言简意赅解释道:“你之前担任的参事督军隶属于谁?是我。然此司既立,往后军中所有参事督军,皆从命于你司,而不属兵马都统院。”
偃立成反应很快,反问道:“可是监军?”
赵当世摇头道:“并非监军。监军只监兵士之身,参事督军从此还要监兵士之脑。”
“监兵士之脑......”偃立成反复咀嚼这句话,若有所思。
赵当世没有就这个话题深入探讨下去,而是道:“关于这事,我会找时机与你详谈。总之,参事一职,往后不仅督军,还要下派到各司。各军各司往下细分的小部,同样得配置参事。”
偃立成听这话,脑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起初的茫然很快被沉重的责任感冲散。他现在并不知道赵当世具体执行这个统权使司的构想,但对赵当世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清二楚,即统权使司设立的初衷,只有一件事——确保所有军政人员向赵当世个人的绝对效忠。
三院的名称及所属职位,赵当世和昌则玉、穆公淳等主要策划者也绞尽了脑汁,小心翼翼规避了明朝现有的官职体系,以免给有心之人以“僭越”罪名弹劾。若真有人问起来这一套行政班子,赵当世大可以推说便于剿寇,反正也没侵犯到现有的机构与官职。
时间一晃已是当下五月中旬,距离三院设立已经过了一个月。
赵营抓住时机,趁西营拔军之际,先是在盛康镇胜了一场,随后将谷城也光复了。说起来,盛康镇一仗,有取巧之嫌,实际杀伤也不多。光复谷城那更是秋风扫落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仅有一两千杂寇盘踞且无城墙庇护的废墟。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顺手”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