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知县(2 / 4)

,好在第二日杨河就答应他到县城拜见县尊。

想起此行可以完成县尊嘱托,田安颇为高兴,他身为知县身边心腹,本来有些矜持傲慢,然此时神情转变,已是亲热不少。

他们往县城而去,到辛安铺后,他们往东而行,走十里到仪陈铺,然后转向东南,经过几个铺递到睢宁城。

一路过去,景象萧条,沿路都是平原,河叉湖荡随处可见,到处的芦苇荡子,还有不时看到的苇屋,但人烟,却是很少很少。

如当时杨河逃难所经过的宿州境,这边废弃村寨也是一个接一个,平原上的居民,都纷纷往山地中搬迁。

路上行人更是少见,偶尔几个衣衫褴褛的乡民在官道上走着,看到杨河一行人,都是忙不迭的避让,神情中有麻木,也有无奈。

河荡地多,盐碱地亦多,经常看到白茫茫的荒野,有若白雪覆盖,凄凉非常,与去邳州所见根本不同。

睢宁地界,重度盐碱地极多,这些地面,谈不上什么耕种,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收集硝土有着极为充沛的资源。

天寒地冻,野外行走实是苦楚,众人有时会在途中铺递歇息一会,有时路上也会遇到递送公文的铺兵。

他们带着夹板与攀铃,腰缠革带,持着红缨枪,挟着雨衣,在官道上飞奔,远远的,就听到悬铃的声音,所谓鸣铃走递,便是如此。

寒冬天气递送公文颇为辛苦,看他们除了青壮外,还有老弱参差,其实明时对铺兵的年龄与身体要求很高的,“须要少壮”,有缺额有司提调官必须随时佥点补替,显然这些条例都荒废了。

看到这些铺兵前来,杨河避到了官道旁,所谓“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但田师爷与邓巡检都是大摇大摆策马路中,见到铺兵前来,甚至喝斥他们几句,这些铺兵也只是唯唯诺诺。

杨河摇头,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后这些铺递,部要掌控手中,这就是一个个要点哨卡。

掌控了铺递,就掌控了官道。

到了小铺,这方位于睢河边,过了河,就离县城不远。

这边的河流比当日杨河所见淤积更为严重,根本不能行船,河两岸,更是泥沙苇荡处处。

黄河多次决口,洪水都冲入睢河中,这条河水已经不成样子。

睢河上有一道浮桥,走到桥口时,人流会多一些,有时还看到流民,个个面带凄苦,在寒风中,只是哆嗦颤抖。

看到他们,杨河就想起当时自己凄惨逃难的情形。

自己有一个家了,他们的家在何处?

众人过了河,再走几里就看到县城了。

崇祯二年秋,黄河在辛安口决溢,洪水汹涌,冲没县城城墙,内中屋舍更是荡然无存,直至崇祯十一年,知县高岐凤再次重建睢寧县城,就是眼前这个城池了。

目前只是一个土城,周三四里,没有包砖。

不过为了防水,城池外面筑有一道圩墙,包住了整个县城,等于睢宁城有两道城墙,都是土墙。

四面圩墙上各有几道圩门,众人从北面入城,杨河印象就是杂乱,泥土路坑坑洼洼,不时可看到一处水坑荡子,一些苇屋就东一处西一处的聚集。

不过圩墙内倒也不时看到一些商铺与面摊,增加了一些生气。

入了圩墙后,田师爷带杨河等人从北面的“拱辰门”进城,上面有着“北门锁钥”的楼匾。

守门的也是壮班民壮,个个懒洋洋的缩手跺脚,守睢宁城比守邳州城油水还差,这些民壮个个都提不起精神。

只见到田师爷时,点头哈腰的问安,又将好奇的目光投向杨河等人,猜测此人是谁。

田师爷神情冷淡,他外表深沉冷漠,这些民壮都对他颇为畏惧。

有田师爷带领,杨河也没兴趣给这些民壮赏钱,只关注下城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