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铲除1(3 / 4)
不上用场,集内居民更是同族同姓,万众一心,极为不好攻打。
流贼兴起后,一般也是攻打县城,州城,府城,对这种地方势力仅仅是胁迫,让他们缴一点粮,不动根骨。
一般没意外的话,这些豪强可以挺过一个又一个朝代,改朝换代,对他们影响不大。
这些土豪对外界也非常冷漠,前些时间,杨河麾下哨探,路过这些圩集想进去歇息都不许,只送一点粮米出来就罢。
这些时间睢宁城还陆续收留一些难民,特别灵璧县的百姓较多。依他们说的,灵璧已经陷落,灵璧知县唐良锐战死,流贼将县城收刮一空后,就将城墙四面部夷为平地。
这也是流寇中俗称的“铲城”,美其名曰防止官兵再次占据,只是眼下匪贼多如牛毛,城墙被毁,就算有一些幸存的居民,他们又如何生存?
不出意外的,那处也会成为大明无数废墟中的一个,唯有满街的残砖断瓦,鬼火荒草。
从难民口中得到的消息,依然有许多流贼在攻打宿州城池,依早前计划,这些逃来睢宁难民,杨河也将他们收容在睢河的北岸,待战事结束后,再仔细甄别,送过黄河。
那边的收容窝铺越来越大,由一些新安庄民看守,还调来的一些弓兵维持秩序,让杨河安慰的是,北岸一直太平无事,各项生产,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各类防务,各项事宜都进展很顺利,不过杨河认为,还有一处隐患必须铲除。
……
三月八日,北街。
街上来往都是匆匆的人群,偶尔一些车辆而过,带起一些尘土。
孙四姐盛装打扮,脸上带着坚决,不顾此时正是生意好的时候,商请走客人,关好自己的小茶馆,只往西街练总府而去。
孙四姐是本地高作集人,原名孙念惠,当然,因为排行第四,早前一般人称孙四娘,不过她早嫁人,现在又有二十多岁,依习俗外人多称她孙四姐。
孙四姐十六岁嫁人,便是当时这茶馆主人的儿子吕天禄,外人称之吕三郎,成亲后称吕三哥。
孙四姐与吕三哥的结合颇符合诗文小说中的情节,却是某日吕三哥无聊,出门踏青,正巧遇到挑水的孙四姐,二人就一见钟情。
回去后吕三哥念念不忘,他爹于是打听,很快又快速的说媒下聘,毕竟他三个儿子只夭折剩吕三哥一个,一向疼爱。打听结果,女方又是老实本份的农家人,年在二八,也非常合适。
孙四姐家里没什么不答应的,毕竟男方家在城里,还有一家茶馆,女儿嫁过去后,也可以过上好日子。
于是当年二人就成亲了,孙四姐是个传统贤惠的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吕三哥后,兢兢业业,帮着丈夫与公公操持茶馆生意,虽没有大富,日子也过得平静。
第二年,她还生下一个儿子,第三年,又生下一个女儿,小家庭内充满欢笑。
就这样忽忽过了几年,儿子快六岁,女儿快五岁,就在小两口琢磨着将儿子送入哪家私塾开蒙的时始,灾难降临了。
某日儿子在街边玩耍,然后转过一条小巷,就那样在孙四姐视线中没了,如晴天霹雳,这个小家庭立时陷入崩溃的边缘,为了寻找儿子,也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帛。
还是街坊密语,可能是城内骗行所为,他们经常连同外地丐帮,一个寻找瞄准目标,一个行动,以果饼内置药,诱骗孩童食之,幼儿幼女哑不能言,就被抱之去。
孙四姐的儿子眉清目秀,这样的目标,是那些骗行们最喜欢的。
孙四姐一家半信半疑,继续寻找儿子,某日,有乡邻从淮安府城回来,告知在淮安谯楼一片,他似乎有看到孙四姐的儿子,只是手脚都断折了,在地上爬行乞讨,惨不忍睹。
因为周边有青皮地棍暗守,他也不敢询问行动,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