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布局1(2 / 4)

几石实在难说。

同时大伙也齐声咒骂城里粮商黑心,麦子出售价二两三钱一石,收购价仅九钱二分,还让不让大伙活了?

与曹子仁一样,这边村民很多人婆娘一样笨手笨脚,挣不到什么银子,然油盐酱醋,各样花费,都是要现银的,只是挑粮去邳州卖,众人觉得太亏了。

叹气时,也有村民神秘言说,让众乡梓不用怕,因为听说杨相公六月会在新安庄开设粮店,每夏粮秋粮收获,收购价都不少于一两,青黄不接时,粮价出售价不多于二两。

听说这政策只针对他治下的民众,他们罗山庄虽是附属庄,也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只不过介时粮食出售,每户会有一定的限额,还要凭腰牌购买。

同时这次粮店收购定价也传来了,麦每石白银一两。

众村民皆赞杨相公仁义,虽说新安庄粮店收购价也不高,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粮店收购时多了八分银,这就是仁义。

而且若青黄不接粮价不多于二两,这更是大仁义,要知道那时粮价往往涨到四五两一石,过火的年头更是一二十两,不知多少百姓卖儿卖女,甚至活活饿死。

二两银子,大伙咬咬牙,还是可以承受的。

曹子仁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有一种心安的感觉,似乎杨相公来后,大伙的日子就好了不少。

特别这边太平,再没有土匪恶贼,省了庄中公费不说,大伙还可以放心的在外耕种,就连妇女小孩都可以大胆的在路上行走,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现在杨相公还设粮店,恐怕就是灾年也不会饿死人了。

比起弟弟曹子贵,曹子仁木讷许多,不擅言辞,但他心中有一个感觉,在杨相公治下很不错。

种种感觉,汇成了一种归属感,所以不久前杨相公又大败献贼革贼时,各地又是轰动,消息传到罗山庄,曹子仁等人都有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就象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不过虽心中很大隐忧去除,谈起秋后的耕种,众村民又是叹息,担忧明年吃食,更有村民指着西面几里外的寿山庄,言还是那些直属庄的村民好,每日有固定的口粮,每月还有工钱,真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谈起这个,众村民也是羡慕,这一片村落已经固定下来,听说杨相公划为新安乡,还说啥面积有三百平方公里,共有十四个附属庄,十五个直属庄。

然后附属庄连各村民耕种的田地,周边一些荒地划给他们,不干涉他们生产生活,仅每年缴纳固定的硝土便可。

直属庄则什么都管,但供口粮,供工钱,供衣裳被褥等。

众村民都听说了,他们直属庄若一户五口人,仅一年的口粮就有十四石。青壮每月还有五钱的工钱,女子小孩也有些,一户每年就有工钱十几两。

他们入庄,男女老少还各有二身的冬服夏装,又有薄被冬被等,若按衣被每人三两银子计,十五个直属庄一万人,杨相公光在此项上就要耗费白银三万两。

听说他们还经常有肉吃,想想自己,实是让人羡慕。

看着那边庄子,众村民皆好奇的议论,也有村民疑惑,看那些直属庄形势,很类似众人听闻的江南某些大财主庄园,但待遇如此优厚却闻所未闻。

虽说杨相公很会挣钱,光光征讨流贼,就几万两几万两白银的缴获,然眼下的年景,就不怕没有收获,坐吃山空?看看自己,一年到头辛苦,仍然入不敷出。

有村民反驳,自己等附属庄跟那些直属庄可不能比。

就说水利上,本庄仅有罗姓家族田地有水塘,有圩墙,有水渠等,但因为圩墙水渠未用石砌,也经常被淤塞冲毁,余者他们这些姓刘的,姓曹的更不用说。

而本地小雨小涝,大雨大涝,无雨旱闹,没有水利,如何种庄稼?但兴修水利岂是易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