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坩埚钢(2 / 7)
会,任何的灾害,水灾,旱灾,蝗灾,小地主与自耕农立马变赤贫人口,然后土地兼并就开始了。
当然,因为有收买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未来杨河也会搞搞分田分地,但不在直属庄,而在附属庄。每户分田三十亩到五十亩,收取田赋,租借给他们口粮、耕牛,农具等等。
杨河也不看好各附属庄的发展,相比农场的大规模组织,小农结构的农民对抗灾害的能力太弱了,随便风吹草动就纷纷破产。杨河可以想象,不消多久,各附属庄的破产农民与土地兼并又将成为普遍现象。
他们生产力还极度低下,就算五口之家耕种三十亩地,但每亩产量不到一石,除了各人口粮吃食,又有多少余粮可以出售?遇到灾年更不用说,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更甚者颗粒无收还要他倒贴,纯属负资产。
直属庄大农场,附属庄分田分地,两种制度并列,杨河也让老百姓看看,哪种制度更优越,介时他们就会作出选择。
当然,农民破产,土地兼并有个过程,分田分地在初期是有意义的,在这基础上,杨河可以设立如西汉的“都试之制”,唐朝的府兵制度,最大程度的开拓兵源。
但他最大的希望还是放在自己的直属庄上,他事实建立的是工人集团,生活劳动都纪律化,军事化,在这基础上,他可以开拓各种大团体,如军人集团,农业集团,军工集团,重工集团等等。
他以后要发展利益集团,建立政党等,这些直属庄民也会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
本月初,杨河还开始扩军。
目前他兵力六个总,连上中军直属的各队,计有二千五百人。
计划再招募二千人,使总兵力扩充到四千五百人。
内战兵从六总扩为十二个总,兵力约在三千人。
中军各队中,医护队扩为一百人,掷弹队扩为一百人,哨探队扩为一百人,骑兵队扩为三百人,锐兵队扩为三百人。加上护卫队、炮队、辎重队等等,中军部兵力约在一千五百人。
兵员的招募在睢宁、邳州二地进行,新安军的威力早在这二地闻名遐迩,军队的待遇也让各人眼热,特别伤亡、残疾、抚恤、退伍等方面让人心动。
说起来新安军月饷不高,普通士兵每月只有五钱银,但隐性福利高。包吃住,有住房,伤亡有抚恤,家属有安置。三年后若退伍,军中还会分给一套房子,四合院,宅地一亩大小。
虽从本月开始,普通庄民不盖房只给宅地,但军人会盖房子。对杨河来说,这些退伍士兵在军中锻炼几年,个个能写会算,又有一身技能,还对他忠诚,是最优良的基层人员,他们待遇自然要好一些。
种种诱人福利待遇,就算明面上军饷不高,杨河给每个士兵的安家银也降到十两,但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希望应募的人群还是如潮。
仍按戚家军标准,每个应募的士兵都严格挑选考核,非良家子,身强力壮,老实本份者不要。
新兵的事,就交给兵务堂处理了。
议事堂下六堂,吏务、户务、兵务、工务、礼务、刑务诸堂,慢慢都走上轨道,不需要杨河亲力亲为。议事堂下民政堂专门培养民务要员,也充实了各屯堡的屯官吏员。
新兵在兵务堂操备所训练三个月后,慢慢会补充入各总之内,杨河“看不见师”制度,早已储备了六个新总的军官骨干人选,介时各总扩开,分甲乙二等。
甲等总一般每甲六七个老兵,三四个新兵,装备也较好,都有铁甲。
乙等总每甲三个老兵,七个新兵,只老兵有铁甲,新兵使用纯棉甲。
军需所到枯水期前只能打制铁甲二千副,就算一些缴获的流寇棉甲在内,也不过二千多副盔甲,但士兵需要装备,暂时就用纯棉甲。
纯棉甲相对简单,“每七斤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