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坩埚钢(4 / 7)

,原冶炼坊工匠包添甫等人。

这些工匠个个副武装,都穿着石棉服,衣裳、鞋子、手套、帽子、口罩具备,石棉具有高度耐火性与绝热性,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火浣布之称,马可波罗也说石棉被鞑靼人用来制作防火服。

杨河手下工人都是宝贵的,有这条件,该有的装备自然要具备。

他看了看,这次实验冶炼坩埚钢五十斤,希望能成功,他说道“开始吧。”

包添甫高声应是,他手下工人有十个,一声令下,纷纷行动。

炼铁炉不远有棚屋,里面摆着一个个石墨坩埚,大小都有,又有大量的焦炭堆积,还有生铁熟铁、石灰萤石等原料。

就有工人抬来坩埚,形状若“u”形,整个颜色黑漆漆的,这是杨河拟定配方,最后烧制成的石墨坩埚,大致石墨占五五,耐火粘土占四十,一些骨料占五。

这些坩埚不便宜,此时石墨价格,也就是黑铅每百斤要银三两三钱三分,而且不耐用,使用几次就有炸裂的危险。

包添甫等人已经实验过,每个坩埚只能使用三次,别看棚屋内坩埚多,但都是消耗品,每个使用一两天就要废弃。

包添甫吩咐往坩埚里面装熟铁,份量约在五十斤,混合一定比例的石灰石、萤石、河沙等,这是为了造渣,去除铁水中的磷与硫等杂质。

坩埚炼钢有多种方法,可用熟铁,也可用生铁加废钢,或用生铁加熟铁。

但此时大明不存在废钢说法,每块钢都被仔细反复使用。生铁与熟铁比例也需要仔细实验,生熟混合,很难说出来什么钢,甚至有时低碳钢也说不定。

暂时就用熟铁,高温下吸收石墨坩埚里的碳元素,一般可顺利得到高碳钢,几次实验也证明这一点。

众工人忙碌着,这边取坩埚装铁,那边有工人以铁钩拉起炉盖,往里面装填焦炭。

铁炉旁有着半环形的土台,与炉顶齐平,可站在上面忙活,他们装填的也是上好焦炭,每斤达到五文钱。

要知道寻常焦炭每斤不过二三文,此时宫中使用的,最好的白炭也只一分银一斤,平常的黑炭更只三四文钱一斤。

很快他们装填了足够的焦炭,约六十斤左右,这些上好焦炭的热量,燃料六十斤足够了。

杨河早为各流程定了手册,众工人进行实验多次,也早熟悉了,他们有条不紊动作,很快准备完毕。

看一切妥当,包添甫下令点火,将引火条从出渣孔探进去。

这坩埚炉最下为空,有吹风孔、出渣孔两个孔洞,上有炉桥,一样以耐火砖砌成,网状结构,与烧饭的灶台差不多。焦炭堆在炉桥上面,最下为干燥木材,引火之用。

总体简单,与此时炼铁炉区别不大,没有热鼓风,也没有蓄热室。石墨坩埚的特性,很容易使坩埚内部温度超过一千六百度,并不需要蓄热室进行加温。

很快木材点燃,几个工匠使劲推拉人力风箱,往里面鼓风,逐渐将焦炭烧着了。

烟雾不多,杨河使用的焦炭基本算无烟煤,烟雾少,热量高。

众人等待着,石墨坩埚并不急着放进去,约等两刻钟左右,看里面焦炭烧着了,就有两个工匠用专门的坩埚钳钳着,将石墨坩埚放了进去,并关上炉盖,用铁栓锁好。

包添甫让人力风箱更用劲鼓风,他登上土台观察情况。炉盖上有观察孔,可看里面铁水情况,同时可用长长的铁钎探进去,搅拌坩埚里的铁水。

包添甫观察坩埚内的铁水情况,并依手册,不停报着内中温度与火焰颜色。

“火焰橘红,温度一千度。”包添甫大声道,“继续鼓风。”

杨河走近了一些看,烈日下,铁炉附近温度出奇的高,他身旁各人跟着,一样期盼看着那边。

不久包添甫又报“火焰青色,温度一千二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