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对手(3 / 4)
这个消息也让民间对朱棣的看法温和了许多,永乐帝不仅仅是一个好战勇猛的皇帝,同时也具有这怜悯和侠骨柔情。
这种民间的传闻也让朱棣开心不已,每天都要锦衣卫和內监搜集了各处的传闻念给他听。
这件事引起的轰动也相应地冲淡了关于太子生病,太孙要不要亲自侍候和避讳的讨论,让朱瞻基身上的压力也小了许多。
其实朱棣和朱瞻基都没有在乎这些传闻,但是,如果能够有个好名声,谁又愿意被抹黑呢?
当然,也不是好消息,比如被朱瞻基关注的那个丘长青,一直到如今仍然没有被抓获。
这样证明了丘长青的背后有一股势力在帮他掩护,虽然没有抓住他,但是朱瞻基也并不沮丧,因为这已经证实了他的猜测。
其实不仅是他,朱棣比他更清楚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没有抓住丘长青,但是根据对户籍的清查,基本已经确定他入城的时候,就是借用的凤阳学子余宝的身份。
而这位余宝如今还在凤阳,并没有决定考这一科。
当锦衣卫的人员追查到了凤阳县,凤阳教谕吴思久,县令苏宏,还没有等到锦衣卫上门,就畏罪自杀。
这也让朱棣万分恼火,下令抓了两人的亲眷,部充军三千里。
论玩起权谋,朱瞻基跟朱棣根本无法比。他毕竟是一个成熟的灵魂穿越,受到了前世的影响,对这个时代的人物的心理了解,还是隔了一层。
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太孙,他可能还要适应环境,适应这个时代。
但因为生为太孙,他完不必迁就谁,只需要别人来迁就他。所以他的改变并不大,这也让他与这个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朱棣是玩权谋出身的,他对所有的事情的发生,都一种敏锐的触觉,能详细地分解出前因后果并且做出合理的处理。
一个县令,一个教谕,又凭什么为一个钦犯开具路引?这后面当然是有人主使!
而这件事的获利者是谁,根本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让朱棣和朱瞻基肯定。
他们不是判官,不需要讲证据。他们是至高无上的领导者,只需要确定了整件事的几个基础发展点,就能断罪。
当然,朱瞻基不会行动,他毕竟是晚辈。上一次对付朱高煦,他就已经被警告了,这次,再大的冤屈也不能发泄。
朱棣当然也不会动,因为那毕竟是他的儿子,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儿子。
但是,既然朱高煦不能动,不代表一个县令,一个教谕就能平息他们的怒火。
朱棣亲自下令,让广东水师就出动了两首福船,前往琼州府将丘家三百一十六口亲眷,部押往应天府。
这道圣旨他是故意通过水师来传达,经了朱瞻基的手。这也是在告诉朱瞻基,你爷爷我已经替你出气了,你就不要再动手了。
其实朱瞻基根本就没有想对付朱高煦,虽然他对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理了解还不够。但是知道历史的他也知道,这样的“长辈”,要么一棍子打死,要么就不管他。
否则今天打压一下,明天打压一下,对他的名声总是有影响。
朱瞻基根本就不担心这个志大才疏的二叔,任由他蹦跶,总有一天,逮着个机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至于没有抓住的丘长青,其实根本不放在他的眼里,他不过是汉王的一条狗,哪怕他再狠,再能干,在整个国家机器面前,也根本不够看。
现在不是乱世,不是一个邮卒就能掀翻一个王朝的时代,他丘长青不可能掀起大的波浪。
朱瞻基很想知道,当他一家三百一十六口,部被抓到了京城,并且因为他的原因,要部砍头的时候,他会是什么表情!
他想跟自己来斗,也根本不想想,他有这个资格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