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明朝政议事法则(3 / 5)
他的话一说,本来跟在朱瞻基身后进来的金阔,只是迟疑了一下,就带着孙林准备离开。
朱棣想了想又说“金阔和孙……”
朱瞻基接道“孙林,少监品秩,如今替孙儿提督咨情司事务。”
朱棣的目光在孙林瘦削的脸上打量了一番,才开口说道“咨情司这两年的动作不小,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六科,都有不少告状的奏折,都被朕压了下来。”
孙林跪下说道“奴婢为殿下鹰犬,只忠诚皇上,忠诚殿下,不畏人言。”
朱棣笑了一下,说道“想做孤臣,这条路不好走啊……”
孙林跪伏在地,头也不抬地说道“能得殿下青睐,已是奴婢大幸,岂会因此瞻前顾后。”
“此心可嘉,起来吧,你们留下,其他人退下。瞻基,坐……”
朱瞻基闻言没有做到朱棣的对面,而是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又拿了一个靠枕垫在他的背后。“皇爷爷今晚上没看大戏?这天寒地冻的,又冒风出行,注意膝盖又痛。”
朱棣格外享受朱瞻基这种没有距离的唠叨,笑道“哪有那么娇贵!开春还要率大军出征,别把我当成了琉璃人。”
这个战争狂,如今一心记挂的就只有西征了。朱瞻基打下了东瀛,留下千古美名,朱棣当然不愿意落在自己孙子之后,相比朱瞻基,他更重视这身前身后名。
“这几日事务繁忙,倒是还没有了解西征事宜,如今可曾筹备妥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朱棣长舒了一口气,略微抬头看着自己的孙子问道“这几日朝会,我看你事不关己,但是关于南洲开发事宜,你是发起者,自然也不会没有计较吧?”
朱瞻基笑道“政治无非就是妥协和平衡。从发现南洲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因为孙儿的缘故,这件事现在才解决,各方自然已经有了万准备。现在不过就是和稀泥就好了,哪里用得着孙儿操心。”
朱棣哈哈笑道“你倒是看的明白,可惜你那父王,至今还在为文官张目。”
朱瞻基笑道“父王受儒家影响颇深,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前两年在北平,父王不是干的还不错,将北平行在管的井井有条。所谓政治,主要在于一个治字,文官在这方面,还是有许多长处的。”
朱棣斜瞥了他一眼,问道“那你为何还从西夷招来数千文人工匠,这不是在挖儒家的根吗?”
朱瞻基楞了一下,随即沉思了起来。他虽然从西方招来了数千工匠和文人,但这是因为他觉得西方在建筑学,几何,数学方面,都有一直的优势,想要融合东方文化,在欧洲之前就进行文明的融合。
但是关于深层的意义,他并没有考虑过。
现在听了朱棣的话,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这番行动,不就是相当于引进其他文明的冲击,破坏儒家的影响力嘛!
一件他都没有深思的事情,现在直接被朱棣看到了本质,也直接提醒了朱瞻基,不能小看了他人,这件事更要慎重对待。
见朱瞻基沉思,朱棣并没有打扰他,坐直了身体,端起了手边案几上的一杯香茶。
朱瞻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开口说道“文官虽然大多出身儒家,但是文官与儒家要区别对待。并不是会识字就一定是儒家。”
朱棣点了点头,朱瞻基又说“如今这批西夷人虽然有一些文人,艺术家,但是依旧是工匠为主。他们在建筑,雕像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悠久历史。孙儿在哪里就见到了他们在汉代时候就修建了可以容纳九万人的竞技场,还有那种依靠折射扩音的建筑设计,认为很有先进性。我也问了不少工匠,他们都认为,修建一座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并不困难。”
“十万人的竞技场,还有声音放大设计?”朱棣沉吟了一下说道“这还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场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