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秋闱(4 / 5)

说道“殿下,臣身为吏部尚书,肩负考核百官之任。这许柴佬若是年年下等,殿下当如何自处?何况他许家在吕宋家大业大,犹如一方大豪。此等人物,还是将其列入勋贵之列更为妥当。”

朱瞻基一想也是,这许柴佬原本是一方大豪,只是机缘巧合当了知府。但是实际上,他依旧是以大家长的方式在管理吕宋。

如今朝廷既然将吕宋纳入国境,让他当一个布政使,还不如让他当一个伯爵,这样爵位也能继续往下传,还不影响文官序列的“纯洁”。

这样把思路一换,朱瞻基也觉得封许柴佬一个爵位,比给他一个官当更合适了。

于是,朱瞻基纳谏如流,点了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是孤想的简单了。不过,吕宋还是我大明海外疆域,不可事事都随本土,这提刑按察使司的职位,却要由一熟知南洋民情的将领担任,而不能是文官。”

这一点上,几位大臣也不会直接反对,直接应了下来。

反正在武将系统里面,熟悉南洋情况的人也不少,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就好了,人情还是他们的。

朱瞻基又坐了下来,问道“下一位接见的是谁?”

“殿下,是襄阳知府俞士吉从固原派回的特使,如今固原救灾已经告一段落,静候殿下下一步指示。”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着王彦侃侃而谈,将固原那里的情况跟朱瞻基介绍了一番。

这也是接见人员之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否则的话,朱瞻基什么都不知道,见了人说出不该说的话,闹出了笑话怎么办?

固原那边的事已经发生了两个月,该运的粮食运过去了,该救的人也已经救了。

虽然当地损失惨重,但是大多数时候,老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像现在朝廷能派人送去粮食,送去种子,让当地老百姓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听王彦介绍完毕,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把他们叫进来吧……”

一直到了快午时时分,朱瞻基接见了最后一个来自川西的巡抚,今天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他现在其实很轻松,因为大部分事务都被分配给了各部,基本上只有大事和人事问题才会到他这里来。

除了这些,就是军事问题和意外突发事故的处理。就连原本的一些难以追责的刑事案件,现在也很少送到他这里来处理。

如果连三司会审都解决不了的案件,拿到他面前来让他拿主意,岂不是胡来。

大臣们对朱瞻基的放权也十分开心,以前的时候,不论大小事务,朱棣都喜欢插手,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他这个皇帝的重要。

其实这完没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钱袋子,枪杆子,人事任命这三样,其他的事务基本不需要事事操心。

何况,明初的这帮大臣们,还是比较尽心尽责的。

他放权,大臣们也开心。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手里的权力都加重了。

不过,明着放权,朱瞻基手里的锦衣卫和咨情司依旧严密地监督着整个官场系统,各部事务在这两个衙门都有备份,每十天也会做成简报的形式汇报到朱瞻基这里。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个朝廷的大小事务,身为监国太孙,必须要有一个了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处理意见的,也能拿出来彰显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让那些大臣就认为他好蒙骗。

不过整体说起来,他这个监国太孙还是当的比较轻松的。

以至于,有时候下午还会觉得无聊,想着是不是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就这样挺好的。

“殿下,请留步……”

朱瞻基回头一看,是国子监祭酒,大学士胡俨。“胡爱卿还有事务?”

胡俨从袖子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