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报纸(3 / 5)
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时效性,只怕偏远地区的百姓看不到报纸。
朱瞻基对报纸的重视,在将近半年的筹备时间里,也让许多人看在眼里。
不要小瞧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智慧,舆论宣传,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过,以前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耗费如此大的成本,来进行舆论宣传罢了。
为了一份报纸,这么多部门联合起来,成立一家新的机构。而后每一期的报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往外卖,亏的钱都不是小数。
在十年之内,朱瞻基都没有想过能赚钱,除了像应天府,宁波这样的地方可能会略有盈利。但是往边远地区卖一份报纸,亏的可能是好几份报纸的成本。
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也不担心会有人跟风办报纸,因为除了他,没有谁能亏的起。
何况,朱瞻基也不会允许跟风办报纸,哪怕是六部想办报纸都不行。
拿到孔家所写的《国家与民族》,朱瞻基就已经考虑好了,第一期报纸将会在正月十六国统一刊印,主要内容就是节选一些这本书里面的内容。
从第一期报纸开始,就要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国家与民族的概念。
不仅要让百姓明白国与家之间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利益关系。更要让老百姓懂得,在利益之外,还有更深层的集体荣誉与血脉感情。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本来就是一项长期工作,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用几代人的时间来培养。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大明的殖民球计划。
即便以后的船都是蒸汽船了,但是去一趟东洲,西洲,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么远的距离,又没有陆地相连,不管是封藩也好,驻军也罢,都将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相信自己能控制住局势不会恶化。
但是以后呢?现在这些宗室不敢反叛,以后他的儿子们分封出去也不会独立。
但是如果朱祁镇上台以后,或者到了自己的孙子辈以后呢?
亲情关系淡化,利益手段也因为皇帝的能力有限,控制不住,那么各地独立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趋势。
虽然有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但是连朱棣都要跟侄儿争天下,谁又能保证以后的藩王们会老老实实听话。
现在加强民族情感的培养,也能尽量地让各地的独立失去民意,即使国家独立,但是民族情感仍然能让各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时候,任何一个国家,或者说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撼动华夏民族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时间进入了十二月以后,应天府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但是在遥远的波斯高原,战争陷入了最激烈的对抗之中。
大明虽然占据了泰拉巴特这个粮仓,但是因为大军抵达之前就已经秋收,获得的粮食主要还是从泰拉巴特城中获取的。
这些粮食并不多,相对而言,几十万只羊反倒是更让人安心的粮食。
但是羊也需要吃草,而已经飘雪的季节,为给这些羊弄到足够的草,也是一件费心的事。
总之,虽然大明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烦心费力的事情仍然很多。
朱棣已经彻底认可了黄渊的能力,这个才三十岁的年轻人,展现出来的统筹能力,远远超过了他的期望。
足够多的羊群,也能让十几万大明士兵,数万印度士兵,过上一个好年。
在春节之前,朱棣已经不准备开战。大明的士兵抽调艰难,他不愿意拿士兵的生命,去硬碰一座坚固的城池。
各种火炮,投石机在赫拉特的城外被布置完毕,只等过完年,大明才会发动雷霆一击。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终于跟北路军联系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