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零章 工序(3 / 4)
大问题。
但是文言文为了追求精简,经常会有一些省略,这就形成了主谓宾混乱。
经常是写的人写一句话,从来不会写的清清楚楚,习惯性让人来猜。
就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就有三种解释。
这在文科方面来说,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多会有一些分歧和争执。但是对严肃的科学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以一个简单的轴承为例,就分了内径,外径,内外壁厚度,宽度,硬度,钢珠尺寸等尺寸。
一台机器,需要用大小不一的轴承无数,相互衔接的部件无数,每个部件要详细地描述,衔接的力度又有规定。
结果整整一页纸上,就只见到各种尺寸,主谓宾定语少的可怜。
不要说不懂的人,就是朱瞻基这种懂的人都看不懂写了什么。
这些还好说,毕竟有图纸,可以照图来对照。
但是一些加工工艺,更复杂的推论,还有一些设计的想法,这些写出来,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百万字的工艺计划书,看似很多,其实在后世也就是三本书而已。靠着三本书,就把要建三酸两碱的工厂的计划部囊括了进来,朱瞻基是不相信的。
可以这么说,即使工匠们严格按照计划书来建设工厂,研制设备,各个环节还是离不开他们这些研究员们。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但是在朱瞻基看来,这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你一个科研工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一个研究工艺上,算什么回事?
所以朱瞻基宁愿浪费几个月的时间,也要故意发一次脾气,将所有人给震慑住。
“孤对你们给予厚望,才让蓝良娣将斗姆娘娘所授天书传于你等。在孤这里,在蓝良娣这里,依旧还有无数学问等着你们来研究,来整理,岂能让你们分心他用。
这份计划书孤要你等重新理清,用大白话给孤写出来。孤不要文采,不要文笔,只要识字的人,懂技术的人,看到这份计划书,就能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发脾气,威力自然是可想而知。所有人战战兢兢,连呼有罪。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孤一意推行白话,不是不知道古语优雅,白话粗俗。但是,白话虽然粗俗,却能让更多的工匠能看懂诸位所写之意。孤再给你半年的时间,从今往后,要将所有工艺都采用白话写的清清楚楚,若有再犯,以渎职论罪。”
研究院的人一个个满是失落,辛苦了几个月,在殿下这里却没有落个好,一切要重头再来。
但是工部的工匠们,这个时候就兴奋了。
工部虽然掌握了如今几乎所有大工程的建设,开工,技术改进,但是他们受到了多重制约,没有一点自主权。
工部,內监,对他们有双重管理,现在头上还又压了研究院这一帮爷。
这帮爷虽然对他们没有直接管辖权,但是卡住了技术的脖子,不供着都不行。
现在殿下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以后科研与生产分开,他们这帮爷,再想作威作福是不可能了。
让其他人离去,朱瞻基留下了工部尚书吴中。
这个老好人算得上是德高望重,就是性格太善,属于是那种技术官员。
“吴尚书,关于新工厂建设,孤这里已经有了想法,虽然各种设备都要在京城铸造,难以运输,但是这几家工厂,还是不能建在京城。”
吴中问道“那殿下可有想过,这数万斤的设备,该如何运到他方去?”
三酸两碱工厂的建设,最多的设备就是各种管道,这些管道的铸造,包括运输,都是一个难题。
“先用船运,后用铁轮车慢慢转运,总之不能建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那殿下意欲建在何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