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二章说招安(2 / 3)

山与田虎之徒诚孝有别,忠义不同。可抚而招之,为国家驱敌。”

本来这次朝请,是蔡京想要推动宋江洗白的,不想崔元靖抢了先,想要招安的却是梁山王伦等人。

徽宗听了,先是一阵沉默,半晌哂笑道“崔爱卿所言招安之事,朕已有熟虑。想那宋江等人,原是带罪之身,又多做些伤天害理之事。杀人灭口,无所不为,犯下了滔天罪行,黎民每多有微言。今朕若骤然赦免,其人安知皇恩所在,悔改之心必无。到了委屈处,定然桀然不驯,如何管教?又如何担当大任哉?”

那崔靖听了不敢则声,便把头埋了,立在地上不动。

听得皇上又道“我泱泱中华,以孔圣人数落,罔顾天理伦常者,善终几何?长幼尊卑,君臣父母,礼数之常岂可偏废?想那王伦、朱武、林冲等人,少不如意,遂别父母,抛君臣,忠孝之心安在?且莫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朕无需他自行了断,万不该他结草忤逆,背弃忠良。汝道此等行径,是何居心?是大不忠不敬不义不孝之人也!朕若释之,岂不冒天下之不韪,乱家国之伦常?此等屑小,若非外侮如虎,朕早荡了他尸骨无存,安容他在世上偷生?你谏说怀柔,可知朕是何谕旨?”

听得那崔靖一阵羞愧,告罪退下。

当下又听得一个声音朗朗道“吾皇法眼如炬,洞察秋毫。微臣素向不齿那不忠不义之人。明明身犯君上,却是满口仁义道德,此等人万死不足惜也。”众人看去,见是高俅。

听得高俅又道“微臣近日报恙,不能见驾,失了君臣之礼,常感无力为皇上分忧,每自责不已。请陛下责罚。”

徽宗听了,哈哈一笑,道“怀忠不论时日,唯我高爱卿可以也。忠君爱国,何罪之有哉?”高俅心下一喜,道“谢陛下不罪之恩。”

徽宗笑道“朕不单不怪罪于你,尚有褒奖于你。赏你一年俸禄,赐金腰带,准你随身携带。”

高俅贯听了,连忙跪地谢恩,道“谢陛下恩宠。只是微臣俸禄已足,何必耗费国家能力。莫若集中财物,为陛下兴建苑囿,以表微臣一寸丹心。恭请皇上收回赏赐。”

徽宗听了哈哈一笑,欣然道“爱卿忠心可嘉,深得朕躬!然却汝既有功,必然有赏。却是要何赏赐,汝且道来。”

高俅接着道“微臣一心忠君爱国,不想要何赏赐。陛下若然定要赏,便赐微臣一副花鸟图画可也。”

徽宗道“既如此,有何难哉?散朝后汝且随我到宣德楼去。”

高俅便又谢了恩,归位不提。

却说那童贯见了,心下便想“老狐狸讨皇上欢心的功夫,果然了得,既不着痕迹,讨的龙颜大悦,又得了皇上真迹。端的不同凡响!”

正寻思间,却听得上首一个和悦声音悠然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那众人见了皇上今朝一怒一喜,那里还敢奏本,便速速自退去了。

那高俅也便起了脚,正要出殿。听得后面那声音道“高爱卿留步。”高俅一凛,知是皇上有要紧事。连忙转了身,到了徽宗面前。

当下徽宗便着童贯高俅二人随了身后,进后殿去了。

进了内宫,宋徽宗坐定,主动问道“今日留下你二人非为别事,适时蔡太师有请,要招安白虎山的匪首宋江人等,二位卿家作何看待?”

徽宗话音一落,那高俅便道“今日早朝,微臣曾奏明梁山贼寇损兵折将。白虎山更在梁山之下,今若剿之,自不费吹灰之力。奈何边疆有急,不可用武,圣上正好颁诏往而抚之可也。”

童贯知道,这是自己要助力蔡京的时候,也道“臣听闻宋江本是郓城官吏,本要助朝廷剿灭王伦、晁盖,谁知阴差阳错,自己也在白虎山落草。不过,听闻这人素来与王伦仇视,若是招安,对付梁山也是好事!”

徽宗听了,点了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