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关门弟子(2 / 3)

到了君臣之间的一些事情,一知半解的,这也不能完怪他。

苏轼沉吟片刻后说道“圣人此言,有三种含义,不要被花言巧语所骗,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之人不一定有仁德,此一也;其二就是不要以为讲究仁德就必须违心的谄媚、讨人欢心;其三就是也不要以为外表诚恳谦和,不说谗言之人就一定是仁德。你口中所言巧言令色,乃是臣下婉言劝谏,非巧言令色,万不可错解了圣人之言。”

“师父教诲,门下谨记。”李三坚拱手施礼道。

虽李三坚口中认错,但心中仍是有些不服气。

能言善辩就是不仁了?就是奸邪之人了?诸葛亮还能言善辩、舌战群儒呢,难道诸葛亮就是奸邪之人,是不仁之人吗?

不过李三坚心中明白,圣人之言,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的,圣人的每一句话若辩论起来,几天几夜都说不清楚,要不然这个世上分成了无数的学派,只不过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已。

“诗词如何了?”良久之后,苏轼问道。

“这”李三坚闻言犹豫的答道“略知一二,请师父指正。”

略知一二?口气还不小苏轼闻言心中暗暗好笑,诗词歌赋没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沉淀,如何能吟诗作赋?

苏轼刚刚教授了李三坚诗词的一些基本道理,他就会吟诗作赋了?

于是苏轼指着远处的青山说道“以此青山为题,你作首诗如何?”

不就是作诗吗?李三坚心中暗道,李三坚有许多读书的办法,在这个世上还无人知道,比如宋词密码

此数月间,李三坚冥思苦想,终于回忆起了宋词密码,如此吟诗作赋,如探囊取物。

于是李三坚装模作样,走了三步后吟道“涂上青山忆旧游,仙都山水谁能忆?黄酷绿醑迎冬熟,如何水路三千里?”

苏轼闻言大惊失色,目瞪口呆的,怔怔的看着李三坚久久说不出话来。

数月之前,李三坚对吟诗作对是一窍不通,可数月之后,李三坚居然能作出如此诗句,虽此诗还谈不上是什么七言绝句,可仍是很不错了,是个标标准准的藏中诗。

最关键的是三国曹植七步成诗,可李三坚只走了三步

“以此花草为题,五言藏头诗。”苏轼心中是异常疑惑,怀疑是李三坚是不是从哪里抄袭而来的?于是随便指着院中的一些花花草草说道。

“花草杳玲珑,草市迎江货。”这次更快,李三坚几乎不用考虑就作了出来。

“以江水为题,七言藏尾。”苏轼又说道。

“孤城环大江,行随出洞水”李三坚吟道。

苏轼完被惊呆了,他到底是什么人?从前不是个痴呆儿吗?当真是掉入海中,得到了海神的眷顾?亦或是大智如愚?

“恩师觉得如何?”李三坚得意的问道。

李三坚右手轻摆,只差手中有炳香扇了

“词不逮理、不通文墨。”苏轼说罢,拂袖而去。

。。

“三哥,三哥,你在做什么呀?”此日,李三坚正在家中破屋之中摇头晃脑读书之时,符灵儿跑进来喊道。

“嘘小声点,你哥哥他正在读书呢。”正在晾晒鱼干的符二娘连忙说道。

“哎呀,整天就知道读书,都快成书呆子了,都不去海边摸鱼了。”符灵儿一边帮着符二娘晾晒鱼干,一边垫着脚尖望着屋内说道。

“大姑,你说读书有什么用啊?又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符灵儿又说道。

“呵呵”符二娘在围裙上擦了擦手道“读书怎么没用啊?读书今后也许还会有条出路呢,要不然就一辈子就是打鱼捞虾了。”

“哦”符灵儿闻言低声问道“大姑,三哥今后是不是要离开这里啊?”

“这”符二娘看了一眼符灵儿说道“你是不是舍不得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