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国公第57章 大兄说……【第一章,可不可以要推荐?】(2 / 3)
“其三,铁岭总兵李如桢,领辽东兵三万,自清河攻鸦鹘关。”
“其四,我大明悍将刘,领强兵两万,自浑江而北攻,直捣老贼巢穴。”
薛三才冷冷看向抱臂闭眼的刘卫民,心下更是冷哼不断,手持着竹竿一一指向明军四路大军,心下甚是得意,听闻薛三才侃侃而谈,诸多重臣亦是微微点头认可。
薛三才冷哼一声,不屑说道:“我军四路攻建州贼,必使之首尾难顾,定可一战而灭建贼!”
刘卫民微闭双眼,耳听着薛三才话语,除了李如柏因他的信件换了个李如桢外,几乎就与《明史》记载的一模一样,越是听着薛三才话语,心下愈发失望。
朱由校也不辩解,心下却暗自对那个大兄极为佩服,轻轻摇了摇头,甩去脑中杂念,沉默稍许,缓缓开口。
“我军暂且不攻,敌情不明,先以静制动,等待各路确切消息。”
“等待我军察探了确切消息后,我军八旗五万军卒连夜赶往界凡城,此时正是雪融水涨之时,我军早已知晓贵军必来攻我界凡城,故而早早堵塞上游水道,又因河流为阻,贵军重炮很难轻松渡河,故而待贵军此路主帅杜松将军率军先行渡河,半渡之时,我军打开上游堵塞河道,将其困死在界凡城与河流之间,然后……”
“等等……等等……”
薛三才大急,忙尖声阻止朱由校继续说下去。
“皇太孙刚刚听了老臣之言,这才会以八旗五万主力前往界凡城,皇太孙……皇太孙就不顾后路赫图阿拉安危吗?”
“皇太孙又凭什么说,我军大将杜松会亲自领兵渡河?”
“难道就不能令他人渡河?”
“或者……或者等待马林将军汇合后一同渡河?”
众臣不住连头,就是万历帝也是微微点头。
朱由校沉默稍许,小脸突然严肃无比。
“敢问老大人,刘将军一部是早早陈兵鸦鹘关附近?”
“还是沈阳杨经略使下达开战军令后,自朝鲜领兵北攻建州贼?”
薛三才不由一愣,不由说道:“自然是沈阳杨经略使下达军令后,刘将军才领兵出朝鲜,若是提前,建贼有所防备,自是大大不妥。”
朱由校回头看向微闭双眼的刘卫民,见他毫无所觉,不由又看了高高坐在特制木椅上的皇爷爷,见他也是一脸平静看了过来,心下一慌,低头说出的话语也有了些结结巴巴。
“大……大兄说……说过,这……这很……很愚蠢。”
刘卫民眉头微皱,睁眼上前两步,双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默默后退两步,再次抱臂闭眼不言。
或许这种无声鼓励,给了朱由校莫大勇气,话语也正常了许多。
“皇爷爷也是看到了,我大明名为四路,实则还是两路,一路攻头,一路攻尾,这才有薛老大人首尾难顾之言。”
“但是!”
“皇爷爷请看四路所走之道路。”
朱由校当着众人,手拿着竹竿,一一指着四条明军攻击线路。
“四路大军皆在万人之上,所行道路皆是崎岖不平之路,无法与平原一般一日可攻敌于城下,根本无法瞒住建贼,无法做到敌不知情形,而具体所需时日,具体数据皆在皇爷爷手中,一看便知。”
“沈阳杨经略使必是事先早已与各路统兵大将,定下了同一日攻敌之时,可四路大军行军所走道路并不相同,长远短近亦是不同。”
“也就是说,四路大军并不能同时与敌交战争夺,而刘将军此路却是最为迟缓的一路大军。”
“李如桢一路……”
“李如桢并非其父李成梁勇猛善战,也非其兄李如松勇敢果毅,其人实则畏战怯死之人,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