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理念的激烈碰撞【今日两章,或许三章,暂不确定】(2 / 3)
个士绅里面,有十一个张嘴说的天花乱坠,真正低身做事的人却没有,就拿刘卫民做的事情,若不用童生做事,依然还是那些府县官吏,他可以保证,哪怕两年后,震坏的屋舍依然还是一片废墟,虽有些夸张,而事实就是如此。
几百年后的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可谓难以估量,而这个时代并不会造成太大损失,若真的造成大损失,也只会是砖石结构的富户,这些损失富户也足以承担的起。
偏偏就是这种情况下,在数百年后的后世,无不是当地官吏第一时间进行自救,而这些混账官吏,却是第一时间要求朝廷减免赋税,吵吵嚷嚷讨要银钱,若能及时自救,哪怕组织百姓做做样子,也绝不会发生了如此民变。
百姓有时需要的真的不多,有时就需要一个样子,一种态度,一丁点关怀,恰恰没人给予。
用了三个月,衮州人心逐渐平静,刘卫民几乎没有砍人脑袋,因自家小媳妇第一时间控制住了反叛大大小小头领们的家眷,一番威胁下,随后乱民也没伤了多少人命,也让这场动荡看起来如同一场儿戏。
这场动荡,有人得利,有人倒了霉,有人一脸满足露出笑意,有人则恼怒憋屈,孔府倒了霉,刘卫民也没得了好,反而让朝廷上下得了不少好处。
随着衮州民心稳定,刘卫民逐渐返回衮州府城,孔、孟两家对抗的愈发激烈,甚至有些让人担忧的地步,孔、孟两府的激烈碰撞引起整个山东的不安,朝廷文武大臣们也察觉了一些不妥,纷纷请奏皇帝,希望皇帝朱由校可以平息孔孟两家的纷争。
道统、理念之争非比其他,平日里看起来两人友善如亲兄弟,可一旦触及了理念根本,争斗起来亦是极为惨烈,他在衮州所做之事无不是贯彻了“以民为本,以民为重”理念,原本这些也符合孔家“仁爱”理念,但是他却无“礼”,未遵守“礼之规矩”,先有“礼乐”而知荣辱,而行“仁恕”之道。
人分三六九等,各司其职谓之礼,谓之法,而他并未遵守“礼之规矩”,官吏由科考,由吏部考核任命,县令之上有知州、知府,有布政使,亦并未请命朝廷,直接私设“理事会”监督这些县令们,哪怕也是因时间紧迫,逼迫着不得不以最短时间内,稳妥的稳定衮州民心。
但他的确未遵守“礼之规矩”,无“礼”即“不仁”,解释看起来有些勉强,里面却又有一些道理,因为不遵守“礼法”,心中无畏惧,也很难对人行“仁恕”之道。
这也是孔府所坚守的道德理念,而孟家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家理念则以民为首,万事以民为重,也就是道德礼法虽为重要,但面对“民”的时候,就要与民让路,认为“理事会”则是“民为贵”的集中表现,以民监督官吏,而非御史官吏监督官吏,自古便有“官官相护”之言,既然“理事会”中二十四个理事是民,自然就会“民民相护”,自也是“民为贵”的集中表现,可这种“民为贵”表现违背了孔家“礼法”之道。
没人想到刘卫民触发了孔、孟两家的理念的争斗,甚至他自己也没想到,一开始他只是纯粹的认为山东各州府官吏不作为,不足以信任,这才想着用更加干劲十足,更有激情的官吏来深入百姓之中,提高百姓对大明朝的信心和认同,八月已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他很清楚朝堂上官吏争吵起来,究竟又需要浪费多少时间,而遭灾后的百姓根本等不了这种拖延。
他不是不可以私命一个人来做知州,来做布政使,大舅哥给他的空白文书还有一些,但他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衮州之人,他需要更加熟悉当地之人来掌控大局,而恰恰就缺少这么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合适人选,又需要更稳妥处置二十四个县之事,也只能使用更多人来掌控局势,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一个诸葛亮呢,二十四个当地名望宿老,怎么着也不当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