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朋党【三章,第一章】(2 / 3)

翰林庶吉士,三年满,依例授翰林编修,期间因为党争下狱、致仕隐休,后于嘉靖三十八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因参与《承天大志》编纂,嘉靖四十三年,进官右春坊右谕德,后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永乐年间时,内阁阁老尚还不一定必须是翰林院出身,但到了后来,就成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规矩,大明朝入内阁者一百七十余人,非翰林院者仅十九人,还大多都是早期时。

想要入主内阁,经历虽各有不同,但大致的轨迹是不变的,与张居正的轨迹差不多,但是,同为进士,进士与进士也是不同的,按照等级划分,进士分为三等,即一、二、三三个等次,一甲进士只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进士多一些。

礼部春闱后,需要进行一场殿试,是有皇帝亲自出题监考,定出最后名次,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赐同进士。

考中了进士后,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今后最终成就,无意外的话,无论如何努力,结果都不怎么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一甲三人直接越过庶吉士,状元郎为从六品修撰,榜眼、探花则低一级为编修,而二甲中的优秀者,排名靠前的则需要入翰林院为三年庶吉士,三年后优秀的依例为编修、检讨等,差一些的则为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再差的则下放到地方为官吏。

二甲进士最差的就是下放到地方为吏,三甲是同进士,与二甲差别可就大了,就一条,进不了翰林院一条,三甲进士的最终能混到知州、知府就已经算是顶天了。

一甲、二甲,入了翰林院的,一旦一开始下放到了地方为吏,想要入阁拜相就很困难了,而翰林院也多是从事编纂书籍、讨论学问地方,当然了如今的大明朝,也成了争吵朝廷政策过失,或是打击政敌的地方,唯一有机会了解地方上具体事情的,也只有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只有巡抚天下的时候才有机会了解地方上的事情,而这并不能让刘卫民太过满意。

内阁如同一国之总理,若无法真正了解地方上需求,又如何治理的好国家?

原本已经决定放弃了“小内阁”的事情,方从哲再次跑来,又让他有些犹豫了起来,多多增加些更加实务的官吏对大明朝只有更多好处,哪怕这个人功利心很强,哪怕是个大奸臣,只要更为实务,他就不认为能坏到哪里去了。

皱眉思索良久,抬眼看到方从哲还在盯着自己,不由咧嘴一乐。

“方阁老,您老这个样子,小子总觉得您老挖了个火坑让俺跳呢。”

方从哲一笑,说道:“自打你小子入京……不不,还没入京时,老夫就觉得你刘镇国是个不安稳的小子,太会折腾了,后来也验证了这一点,打砸千步廊,殴打司礼监公公……”

刘卫民忙抬手打断:“打住打住,方阁老,小子脾气是不大好,可咱拍拍胸口,这能怪小子吗?你们不给资料,小子空口无凭,凭什么让自己更具说服力,如何说服皇爷爷暂缓萨尔浒……当然了,说这些也没了意思,说服了又如何,还是没能挽救十万将士。”

看到方从哲又是一脸哀叹悲苦,刘卫民又说道:“小子也不是责怪谁,仅仅只是一个人,也绝对瞒不住皇爷爷,事情已经如此,埋怨、愧疚也是无济于事,也只能往前看,往前走,沈辽几十万百姓的事情,河南、两淮灾民赈济的事情,小子对阁老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比一些只知道反对而反对的混账强了不少。”

方从哲心下一阵郁闷,相处了这么久,也知道眼前小子的性子是如何让人讨厌不喜,不挖苦几句那就不带舒服的,若真因这些屁事生气郁闷,估摸着早就被浑小子气死了。

“就你这令人厌的脾性,千步廊各部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