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先皇若在,会去吗?(2 / 3)
,吟诗画画,没事儿寻两个宿儒谈古论今一番,啥事儿都不做,一准人人夸赞德行皆佳。
可不收税,财赋从何来?不征民修河堤,大水来了当如何?百姓日益穷困潦倒,谁之过?
想做事势必要得罪一些人,一州一县谁有话语权,是读书人、有财有名之人,让这些人满意了,说个赞了,你就是高德之人,但是施政真的是如此吗?
刘卫民不怎么喜欢东林党的大嘴巴,他自个也不知道被人诟病弹头皮多少回了,反正自己是数不过来的,大舅哥厌倦了东林党、魏党的纠缠不休,一举罢去了个干净,只留下了军方中的孙承宗,病逝后东林党再次起复,因欲要触动刘家寨根基,被刘卫民毫不留情羞辱再次离开朝堂。
一再动荡波折,万历帝时,与朝廷大臣们置气几十年,对缺了职司官吏一概不管不问,就是尚书缺了职司也是一般无二,就一个态度,自个弹劾掉的自个任着,一人身负五六个职司都不稀奇,相互弹劾被罢职的还都是六品以上官职,等到光宗继位后大量的官职得以补充,但这造成一种情况,就是老的老、少的少,老的不是多病病逝,就是没了能力继续担负重任,少的又没这么大资历,之前是东林党与五党之间的争锋,后来看着是魏党与东林党的厮杀,实际上不是。
万历帝时期,上层确实是五党与东林党厮杀,可这些人已经随着神宗、光宗病逝,以及大舅哥早两年时,相互间已经损失的差不多了,到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时,实际上是万历帝皇爷爷时被边缘化的并未怎么参与党争之人,就是因为东林党太过强势,逼迫着这些人不得不依附魏忠贤。
这也是在刘卫民见到刘英儿送来内阁、六部官吏人选时,第一印象就是陌生感的缘故,因边缘而陌生,但这些人确实是历经三朝的老人,尽管之前都是些六品低级官吏。
施凤来,万历三十五年榜眼,初为编修,却一直在翰林院修书。
来宗道,万历三十二年同进士,为庶吉士,一直在翰林院修书。
冯铨,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为检讨,一直在翰林院修书。
张瑞图,万历三十五年探花,为编修,一直在翰林院修书。
黄立极,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为庶吉士,直到到了光宗时才入东宫太子府,任詹事。
这些人就是在皇爷爷病逝后,也基本上没有动弹,大舅哥登基后还没怎么动弹,还是按照编书的路子艰难提升,全是边缘之人,刘卫民对他们也不怎么了解。
按理说这样的人是不应该一下子就爬到内阁、六部尚书如此高位,但要知晓一件事情,内阁一开始就只是皇帝的“顾问”,编书修史,熟知各朝兴衰、得失,反而还就是这些整日趴在书堆里的人知道的多,一开始刘卫民不怎么明白,朝廷怎么就找了些这么一群人,还以为朝廷实在寻不出合用之人呢,后来也就想了明白,也能明白这些人因何会依靠在魏忠贤身上。
就这么一群边缘了三代帝王之人,若要靠在五党或东林党,那也不能混的这么惨,若不与魏忠贤稍微亲善一点,见面打个哈哈,那就更没法子混了,但这不代表就一定是魏忠贤的人,就如同现在,这几位更加亲善代表皇权的张嫣,反而与东林党代表的朱由检、五党代表的方从哲、阉党魏忠贤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魏广微本是魏忠贤一系的,也因魏忠贤而入的内阁,可自打朱由校病逝后倒了霉,反而与方从哲关系亲密,崔呈秀那不用说,但施凤来、来宗道、冯铨、张瑞图、黄立极等人,除了黄立极在东宫任过职外,其余的并没有理政经验,再加上同样是政治小白的张嫣、朱由检,看着两人势大,却也只能与魏忠贤、方从哲两人打了个平手。
看着两人低声嘀咕,看着魏忠贤频频点头,更加外向的朱由检一脸不悦,嘴里微微不满轻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