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北方小朝廷(2 / 3)
升,一共八人为司礼监大公公,小喜儿是内定的“太子妃”,也由此执掌其“内廷”所有宫女和小朝廷的内库。
魏忠贤、崔文升在关内执掌南北直隶所属产业,师明脱离皇宫后前去了刘部,此三人并不在辽阳,实际上司礼监主事的秉笔太监只是刘若愚、刘卫忠、刘卫辅、阿福、孙恩五人。
刘卫忠掌着内廷净军、刘卫辅掌御马监,掌印太监虽啥事儿都管,一般来说并不直接督理具体职司,只是看着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不犯错误,刘卫民也不打算更改大明朝固有的职司,因而阿福管着没几人的东厂,孙恩管着小猫三两只的锦衣卫,剩下的内廷衙门都是几人自己商议着安置,两宫娘娘们觉得合适就成。
尽管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有些部门根本就未设立,宗人府就未有合适人选,原本是该给跟着郑贵妃跑过来的冉兴让,或是他自己亲自担任,关键是小姑姑寿宁公主在他跟前直落眼珠子,他在北京城时就没资格做宗正,“小朝廷”就是他给儿子立起来的,再让他做宗正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亲王、郡王肯定是不合适的,今后也只可能是两个小姨子驸马来担任了,暂时也就空了下来,他自个捏着鼻子,以“小宗正”名义先领着虚名。
刘卫民是皇家学堂祭酒,但皇家学堂并不能随着他迁入关外,主要还是因为学堂生源问题,以及简体字推广之事,但可以分级教授,一些特殊课程和等级较高的学生,可以前往沈阳分院学习,刘家寨各种专职研究技术学员、匠人、设备也随同搬到沈阳。
沈阳已经用不到什么外围城墙,在未来的规划中,沈阳就是一座开放型城市,最多各衙门加些围墙,并不需要弄的跟个巨大堡垒似的城池。
城市在最先开始的时候,最好可以一次性规划整齐了,下水道设置,各坊区安排,整个城市的规划,仅此一项就费老鼻子的劲了。
沈阳城被破坏的极为严重,辽阳城就要好的许多,在“小朝廷”大概设置了后,刘卫民扔下一干老少大臣们不管不问,任由他们自个争吵磨合,只是带着骑羊的儿子和一干小儿媳们跑到沈阳,带着数万大军重新建设未来的北方重心城市。
沈阳为北方重心是极为合适的,地理位置辐射面积很广,开原、铁岭之西就是鞑靼草原,向北过抚顺入萨尔浒,过界藩城向北就是一马平川之地,可很短时间内平定野人女真任何异动。
东北的冬日很长,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冰天雪地,春夏秋三个季节加在一起也才六个月,每一个季节也就两个月样子,无论种植何种粮食也只能是一季,而且不管种植麦子、大豆、玉米、水稻、土豆,都要讲究一个“快”字,要在最短时间内种到地里,因为春夏两个季节时间很短,尤其是春季,冰雪融化时间稍长,等到气候适合种植麦子的时候,很短时间内气温就高到不再适合,而是转而成了适合土豆、玉米、水稻种植,再晚几日,气温高是高了,可庄稼还没成熟呢,雨雪就飘了下来,稍晚几日,一年下来,除了得了只能喂养牛羊的禾苗,屁粮食都可能得不到。
时间太短,也只是将大致的城池排水沟挖了出来,就不得不带着所有人,甚至山海关、广宁等地所有老少全都抢收粮食,朝廷上的烂事更没时间理会。
刘卫民不理会朝廷,不代表朝廷就将他忘了,“小朝廷”的事情一经传入关内,北京城上下全乱了套,上奏弹劾的无数,语气却软了不少,朱由检大怒,板凳、桌子不知毁坏了多少,朝臣们虽极力反对拿秋粮赋税去养新立的殿前新军,也因“小朝廷”之事被扫进了角落的垃圾堆里。
朝臣们极为不满,关外“小朝廷”的设立,就意味着关外大皇子肯定会重新入京为帝的,而小朝廷的六部、内阁也绝对会直接取代北京城上下大小官吏,这如何可以让人接受?
本还想着,就算那位大皇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