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北地的动静(2 / 3)
要的是宣府三卫,是大同、榆林、延、宁夏诸镇,这里承担着鞑靼最大的压力,而山海关前面有开原、铁岭、抚顺、沈辽、广宁诸多军镇抵挡,山海关居于大明朝防御鞑靼左翼三部和女真诸部之后,战略重要性远远算不得什么,驻防的军卒仅千人,若一定说山海关如何的重要,也只能说潜在战略重要性,是前沿阵地丢失后的重要性。
山海关前后都是比较贫穷之地,田地少,养活不了多少卫所军卒,一者避免朝廷始终以北地总管府为敌,二者此地本就田少难养军卒,三者大明朝需要与草原缓和关系,已经不是草原诸部想着找他刘大驸马麻烦,而是他会不会找这些人麻烦,来自草原压力骤减,也为了减少双方摩擦,营造一个较为平和的氛围,山海关、广宁卫仅存留万人,余者一律迁入沈辽更加肥沃田地。
万人,自三岔河以南至山海关下,如此之多田地,除广宁卫李家原本田地外,所有田地全部划分为军屯田地,所属卫所军卒一月一换防休整。
一方面大量田地划为军屯田地,用于专门奉养军卒,另一方面又在沈辽等地为他们分配民田养家,军卒们因此获得巨大利益。
军屯田,除了与朝廷三升赋税外,除去专门为驻守边关驻地口粮、衣甲外,剩余的全部作为俸禄发放,原本因田地稀少而不足,如今田地几十倍、几百倍增加,人人所得俸禄兵响皆超过原本朝廷给予,身后还有可以养家的民田,混乱的山海关军心得以稳定。
分流的军卒皆屯于北地,但又有些区别,一些年老体弱的,依然保留卫所军籍,由守边军卒转而为各城衙役、巡卒,有些卫所被刘卫民直接砍掉,包括广宁卫下辖卫所也是如此。
战争模式改变了,骑马持刀之人不拿下手持利器的重地要道,根本不敢轻易越境,反而害怕刘卫民跑去草原祸害。
九成人丁集中在沈辽开阔肥沃之地,仅帮老弱百姓十日收割,立即转而急行向北,乌龙府才是真正收获之地,大片大片种下的麦谷、稻田却无几人收割,这里才是刘卫民真正的私人田地,也是幼军口粮之地。
小朝廷最是忙碌,一边收割麦谷,一边还要选调军卒参与阅兵,幼军不需要太多时间整训,整训是幼军日常必须要做的,卫所军卒就麻烦了许多。
刘卫山、刘卫海、毛文龙、刘忠国、邢烈……一干将领得知刘卫民要选派卫所军卒阅兵,全都不约而同闭门军议,五人决定亲领一千精锐卒入辽阳整训,为帝国大皇子壮威。
也不知远在河套的猛如虎和马林是如何得知阅兵的,猛如虎、马林竟然也各领千骑也日夜赶来辽阳城,至于登莱水师则选了三千精锐水卒。
北方动作频繁引起了朱由检注意,不得不暂时放下“二十税一印钞费用”恼怒,转而密切关注北方异动,随着小朝廷送来的威胁信件后,这才知晓是怎么一回事,更是在大朝上指着北方暴怒大骂。
朝廷死气沉沉,听了皇帝大骂数日,北方传来的异动让所有人担心不断。
五月十五日,大朝直至午时三刻才结束,饥肠辘辘的星、朱国祚、杨涟、施凤来、来宗道、袁崇焕等一干阁老,还没等他们回去填饱肚子,又被皇帝朱由检留了下来。
还算不错,朱由检并未真的饿昏倒了朝廷阁老,看着长长桌案上稀疏简单饭食,就是刘卫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二舅哥的简朴。
阴着脸的二舅哥对外在之物要求差了许多,甚至可用“吝啬”来形容,都到了五六月份,刘卫民掌着净军时,净军菜园子是整个大明朝菜蔬种类最多的地方,又是菜蔬生长最旺盛之时,仅仅只是因为节省一些盐巴,仅仅只是因为冬日腌制的咸萝卜没吃完,又将腌萝卜拿了出来,而且每一个阁老面前摆放一大碟,菜园子里的珍贵菜蔬却不舍得食用,反而转手承包给了周皇后周氏的父亲周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