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人的吉祥 第25章 教改(2 / 3)

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这些道德标准将被刻印在各村、政府机构、学校的显著位置,时刻警醒吉祥人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道德标准。

《统筹学》的课件还在构思中,王玄是想通过一些小的活动、实践来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大脑,让事情做起来更加的简单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做事方法举一反三。

《美术》和《音乐》的设立主要还是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增加学习乐趣,王玄压根就没指望培养什么艺术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吉祥还在解决生理需求的时候就追求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本就不现实,艺术发展可以引导但不能揠苗助长,顺其自然才好。

要想在吉祥产生艺术的萌芽,怎么着也是十年八年以后的事了,时间还很充足,王玄可以慢慢琢磨。

当然,乐谱知识和素描手法还是要学的,他很乐意贡献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和几幅传世名画。

这两门艺术课除了能培养孩子们的情操外还能开发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加深对平面、三维的理解,对以后从事设计工作大有助益。

小学学堂的整体框架就是如此,王玄抽了十几天的时间将他能的知识都掏了出来,教育部这边也将有点名气的“先生”召集起来,进行思想教育改造。

老式的学问主流就是文学,可吉祥现在发展急需的是理工科,因此“先生”不转变思维是不行的,歪嘴的和尚可念不出真经。

年长的将被安排从事教授文字工作,对于年轻一些的学者需要经过王玄的亲自培训后再行安排,很大可能是教授数学。之所以要进行岗前培训,主因还是他们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出了问题。

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先生首先自己得有丰富的知识,其次要有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最后才是道德模范。

所以王玄一方面要丰富他们的知识库,教授一些培训技巧,另一方面也要传递一些先进的思想,他可不想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形式化”的思想僵硬者,那就舍本逐末了。

至于教师的培训频率也很人性化,暑假和寒假各一次,为期十日。王玄会不定时的与大家交流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堂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这个教师培训项目也是王玄为建立“吉祥师范大学”做的一次尝试。

培训不设立固定的地点,只是将首批十六位未来的小学老师带在身边,除非必要外王玄去哪他们就得跟着去哪,这些人年纪在二十至三十五之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王玄希望自己的言传身教能让他们尽早产生质变,脱胎换骨。

至于年长的选些身体好的到各工厂和工地进行基础文字教学,也算为吉祥消除文盲做了贡献。

本着长远的想法,王玄又吩咐教育部和宣传部从领地内招些八至十五岁的机灵孩子,他将亲自教导他们。能发现有天赋的好苗子自然是好的,若是没有发现也不遗憾,平淡些也无坏处,王玄想把他们培养成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官员和科研人员。

由于做过人口普查,民部和教育部联合递上来的名单足有千人之多,连河东一村五组、六组的新移民都包含在内。

由于人数众多,王玄不得不设置了一份考卷,测试这些孩子的品德和逻辑思维,选前一百名录取。

教育部花了一天时间誊抄卷子后第二天便把人手撒了出去,通过单独问话的方式确定了初选名单,再以走访的形式确定复选名单,最终将有两百人任王玄挑选。

这是教育部成立以来最有存在感的一件事,再有宣传部的大力宣传,这些人到了地方后都受到了优待,中饱私囊自是不敢的,但是吃点喝点却是避免不了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