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准备(2 / 3)

子英那边他容易安排,只是音乐这里要是知她前面不仅仅有孙莉,还有个小孩子一样的仇子英又会怎么想?之前在她面前打造用情颇深的谎言毫无疑问将会不攻自破。

有的人就是一直喜欢自找麻烦,蒲素就是这样的人。在车里想来想去也无解,主要是实在不愿放弃,所以最后他也之只能想着以后走一步看一步,现在音乐对他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回到蒲园,蒲素注意到老楼的门口小屋亮着灯,开始还吓了一跳,后来才想到家里今天来了阿姨。楼上孙莉乖乖躺在床上看书,电视是静音八频道里放着重播的《智力大冲浪》,当时这档节目在桑海算是收视率很高的节目了。

孙莉问蒲素饿不饿?饿的话让阿姨给他煮饺子。蒲素不饿,换了棉睡衣准备钻到被窝看会电视。然后孙莉就说这个阿姨包的东北水饺很好吃,晚上家里就吃的饺子。说她擀饺子皮速度怎么快,饺子捏的又快又严实……

蒲素想想其实以阿姨年纪40来岁,可谓大半辈子就是在黑龙江过的。十几岁去了东北,在那之前童年时代没什么记忆,上了学以后没几年就去了那边,可谓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在那里度过的,能包那边的水饺很正常。就和老蒲差不多,老蒲在桑海就呆不惯,虽然一口的桑海话,却也不认为自己是桑海人了。

而他在南州日常也是说着地道的南州话,大街小巷到处熟悉还有很多认识的人,实际上老蒲确实是在南州更自在。虽然提前退休了,但毕竟是国营单位,每个月正常发工资。儿女家庭没有负担,每个月工资不高但是他也没啥额外的花费,一个人在南州潇洒的很。

只不过知青的年龄比他小,正是孩子年满16岁在念初高中的这个阶段。无论他们这一代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回桑海。为了孩子考虑既然有了回来的政策,总是要把孩子送来的。只是孩子一回沪,开销就大了。原本在桑海就是寄人篱下,大多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居住,生活费必须要给,还有桑海其他的开销也很大。孩子没人管也不行,夫妻两个起码要有一个跟着来桑海照顾。

孙莉收拾出来很多自己的衣服给阿姨穿,原本今天想带阿姨去买衣服的,阿姨死活不愿意。那个阿姨比她矮不了多少,也没发胖。据孙莉说她带的几件衣服实在是太差了,甚至有的还有补丁。

听孙莉说了一会,蒲素也有点知道了。阿姨在黑龙江找了当地人,回程就没有资格除非离婚,她当时已经安家了,所以也不想回桑海。只不过之前出了政策,孩子可以回来,她的父母就写信让她把外孙送来,结果孩子来了桑海,却和舅舅搞不好关系,有一次孩子舅舅打了他一个耳光,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然后她才赶到桑海来陪读,也是刚刚来。桑海老房子根本不够住,所以她就找到当年的知青同学帮忙介绍工作,最好是包住的,一个星期可以休息一天看看孩子。

蒲素听了让孙莉告诉阿姨,可以带孩子和她一起住蒲园里。那间屋子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母子住一起没啥问题。而且平时就在蒲园吃,也少点开销,说实话蒲园也无非就是多双筷子而已,家里不吃剩菜每顿都有浪费掉的饭菜。

他小时候也有两地跑来跑去的经历,虽然有阿嬢在没人欺负他,但是每次到桑海也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再加上孙莉的经历,而且他一贯就是见不得别人被欺负。当然,被他欺负的除外。

舅舅打外甥这种事,这要是换在他家,他打了蒲泓的孩子,蒲泓还不和自己翻脸?可是像阿姨这样小孩在这边,也只有忍气吞声。不然还能怎么办呢?明明是为了孩子来的,现在在蒲园上班,也照顾不到孩子多少,一个礼拜见一次有什么用?无非就是多赚点钱贴补她娘家,给孩子争取一点好的待遇罢了。

孙莉听蒲素这么说就很开心,笑着抱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