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一章、请教(2 / 2)

体放大了很多,相当于把16比1的模型看成了4比1,这种情况也只能怪自己。

蒲素虽然知道有这么个情况,有一天坐摩托车收蟋蟀回来,在半路上遇到刚从地里出来抓蟋蟀的本地人,主动上去看了蟋蟀后还是被自己眼睛骗了,当场收了六条而且是重金,回去一看全部只比苍蝇略大。

这种蟋蟀品相再好也没用,根本就没有这个级别的赛事。哪怕拳击比赛里轻量级这个级别,也需要61公斤,而50公斤以下这个级别的正式比赛,估计根本不会有。

其实蒲素出摊第一天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对于蟋蟀的体重计量单位各个地方不同。这么小的一个虫子,用两和斤为单位显然是闹笑话。所以天津使用厘、上海用斟。一般来说,蟋蟀只有起码大于2斟才有收的必要,其实低于25斟基本都没用,都要最后看配不配的上,或者干脆实在没办法就差不多体型的就算了,直接罐子划上粉笔记好配对成功将就了。

刚开始很难一眼看出蟋蟀的大小和重量,不可能在现场拿个小称出来称。当时确实是拿称称重的,那种精致的红木小称很有些味道,现在估计都换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电子秤了。

这时候就体现出老法师的作用了。他们先收个垃圾蟋蟀,肯定是没用的废品,但是就把它当做模型,起一个标尺作用,比如3斟2的收一个带在身上装在罐子里,收虫的时候看到吃不准大小的蟋蟀,看一眼它就有数了,按照它的体型毛估估就不离十了。

这种都是经验,蒲素在那边有点好,他年轻,所以拉的下脸皮去请教。而且他这个年纪玩虫的人很少,就算有也是业余爱好,能玩到山东来的几乎没有,所以他和傅雪冬在这边很受欢迎。

nt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