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九章、七年(1 / 2)
浏览器搜索
\+\可以快速找到你在本站看的♂书♂
写到这里,闲聊几句。推荐大家观看一部bb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没看过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这是制作人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六十三岁多年的访问精华,目前已经拍到63岁了。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像是经历了这些人的一生。富裕家庭的孩子,父母重视教育,七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些已经上了寄宿制预科学校的孩子,目标是上威斯敏斯特学院再进牛津、剑桥。而福利院里的孩子,制片人问他想上什么大学,那孩子问道“什么是大学?”
其中有三个伦敦东区的女丝从小就是伙伴,七岁的时候还很可。只是到了21岁的时候,穷人的自尊和敏感在镜头前就表现的令人不快了。当制片人问她们为钱发愁吗?其中两个19岁就已经结婚,21岁已经是孩子妈的女言辞激烈的反问“为什么要为钱发愁?我觉得我什么都不缺……”
然后不忘补充一句“我不认为我比苏西差了什么。事实上,我们认为选择要比她多的多,她的一切都被安排好了,而我们……”
28岁的时候她们还在这么说,35岁的时候她们口风变了,离婚两个,作为单亲妈妈一度领救济金度,过的相当不好。没离婚的那个也是嫁给了邮递员,自己在流动车图书馆服务社区儿童。
而那个富家女苏西,14岁的时候在她家庄园采访她时,镜头拍到院子里她养的猎犬正好抓了一只兔子,看的我很欢乐。苏西16岁从私立学校辍学,理由很简单,不想上了。
苏西辍学后想去巴黎,家里立刻安排她去法国,呆腻了再回来。问她为什么要选择巴黎,她回答认识的几个人里都想去巴黎,所以她也就去了。
然后巴黎回来,老爸带着她去夏威夷度假,一待就是几个月,实在是玩腻了,说那里没有同龄人。之后周游各国,21岁的时候对着镜头抽烟很是迷茫,问起婚姻也表示悲观。只是28岁的那一季她嫁人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淡定从容。直到42岁时依然优雅端庄,带着孩子骑马打保龄球。
虽然当年苏西自己很叛逆,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她还是坚持要让孩子们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只不过不要像她那么早七岁就去寄宿,希望孩子到13岁左右再送到私立学校去。
这个富家女没有选择念书念到学有所成,虽然只要她想,条件绝对许。她在念书的时候辍学吃喝玩乐,然后嫁人,为人妻为人母。而当年那言辞激烈,表示啥都不缺,选择机会也比她多的东区女,42岁时的镜头里放到她在酒吧柜台里给人打着扎啤……
开什么玩笑。富家女苏西可以选择堕落、选择任,终究一辈子不会为了生计发愁。而她们三个,原本就没什么太好的选择,做的都是底层的工作。选择确实多,可都是些什么选择呢?是去做营业员还是收银员……
实际上,她们只要走错一步结果就很难承受,容错率极低。
另外三个男小孩一组的富家子,一个从政当了政客,一个当了大律师,哪怕三个人里唯一没有考进牛津剑桥,混的差的,也成了bb纪录片的制片人,也就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公司。
底层家庭里混的最好的一个,成了出租车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