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后(2 / 2)

流传出去的话,肯定会在杏林引发极大轰动。

不为别的,因为他编纂的医案详解书中,用得手段极为简单易学,就算没出师的郎中学徒,只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又跟着师傅有过诊断经验,照猫画虎都能轻易上手,起码应付治疗寻常的风寒感冒小症不会有多大问题。

这一点可十分了不得,向中医这样十分讲究经验

积累的学科,按照此时传统的师傅培养模式,一位标准学徒想要出师,得到治病资格的话,起码都是以五年为单位计算,这还是师傅肯悉心指点的前提,否则耗个十来二十年才能出师,都不是希奇。

他治病的理念以人体气血为主,主张五行平衡之道,认为除非有特殊缘故,否则只需达到五行平衡气血通畅,几乎可以说百病不侵身体健康,极为注重针灸以及活络推宫之术,对病症治疗几乎有立杆见影之效!

而且他在书中搭配治疗的药方,几乎都是寻常可见药材通过不同属性以及药性之间的变化,从而达到辅助治疗还有祛病养身之效。

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这时代可没有本草纲目,各家医术传承又蔽帚自珍,单靠一本已经不怎么适合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可不成,尤其对普通寻常药材的利用方面比之后世差了不少。

他不辞辛劳将各种普通寻常药草的药性阴阳五行点明,同时还附有同种类各种药材的简单介绍,功效有强有弱就看病人的经济情况如何酌情处理。

像是人参首乌还有灵芝这等珍贵药材,是普通百姓小户人家用得起的么?

而且大户人家基本上都有固定大夫,好似现代的家庭医生一般,寻常郎中除非真的医术通神,否则很难入得了豪门大户之眼,他们更多的是面对普罗大众,能够就地取材才是关键!

同时,他在书中十分推崇药膳食补之法,明确提出‘是药三分毒’的观念,认为只要病症不是太过凶猛严重,最好以药膳食补缓慢补益身体精气,从而达到治病疗养的目的。

因为襄阳不是自家地盘,未免出现某些麻烦和风波,他编纂的医案详解成书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拿出去与当地杏林中人分享推广,而是随身携带慢慢补充其中内容,等以后回到牛家村和苏州再拿出不迟。

然而,最让他好奇的是,通过襄阳丐帮分舵的情报网络,无论是关中还是河南之地的驻守金兵都没有异常举动,至于完颜洪烈几乎没有再听到过他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