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贯穿南北,纵横东西。(4 / 5)
友大本营]
司匡换了一口气,初步总结道:“二者合力,可灌溉两万顷的良田,所产粮食,可供边境,抵御匈奴之用!”
别看两万这个数字不多。
古代的顷和现在的差距很大。
古代1顷为50市亩,大约为现在的333公顷多,33333平方米。
按照一家百亩之田来看,这工程将直接造福近四万户,二十万余人。
“呼!近乎完美的设计!”
卫青长呼一口气,抬起头,感慨万分。
他常年混迹朝堂,眼光毒辣。
虽然司匡一直在声明对农业的作用,而他,已经看出来除农业之外的其他作用……
比如,调兵!
如果真如所设计得一样,这个方案,可形成一条从长安出发,进入黄河,从而贯通东西的运兵航线!
这意味着,长安对齐鲁之地的管控力度,将会倍增!
这意味着,长安将会增加几万有可战之力的士卒!
别说刘彻了,这个方法,他都心动了。
如果让刘彻知道了这个方案……
恐怕会把田蚡之前拒绝治理黄河的提议,全部推翻,重新把心思投入进治河工程上。
因为,东西运兵航线有一个阻碍——黄河下游决口,航线不稳!
司匡说的热血沸腾,根本没注意卫青的表情。
继续说道:“长安附近航线已成,黄河中上游已经稳定,只剩下游地区决口的问题。鄙人认为,黄河这次决口,是一个机会!”
“鄙人从流民之处了解到,黄河决口的位置——濮阳。决口之后,黄河南下,进入淮河!”
“鄙人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凿新的渠道,彻底引黄入淮,引淮入长江,在淮河下游,围出一个大湖,蓄淮河之水。于大湖之下再引河流,灌入长江,泄淮河之水!”
这一个大湖,在后世被人们称为洪泽湖。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它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本来就存在一些小型湖泊,这是它的成型基础。
其次,多亏黄河夺道入淮,加大了淮河的水流。
因此,现在是洪泽湖出世的时候了。
“其次,于长江下游,纳山阴、会稽两县周围源之水为湖,用时约一年。完成之后,将会免会稽之民功劳之苦,甚至将得到两万顷可耕之田!安定四万户百姓。”
“最后,所有举措完成之后,黄河水流必定减缓!在此情况下,将之引入新的河道,进行分洪!自濮阳出发,使河道流经决口之前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
“治河无非就是两点,一为疏通,二为引水!”
“六小渠也好、大池也好、从淮河出发,向南流淌出现的大湖也罢……前面所有水利工程的目的,都是为了缓解黄河水势!”
“黄河之所以决口,不仅仅是因为水流过大,更是因为中下游地区堵塞严重。趁此机会,我建议让民夫立刻抢疏黄河故道泥沙,以备后用。”
看了一眼地图,司匡继续说道:“接着疏通汴渠,引黄河之水进入。引水之时,采用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加之‘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最终达到无复溃漏之患’的目的。”
“之后开凿河道,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由千乘入海,以解黄河之患!”
“最后,再补充一点!想要减少黄河减少泛滥决口的次数,在上游地区,一定要保持水土,也就是植树种草。让有司立刻查处恶意破坏上游森林之人。树可伐,但是要和孟子所言相同:斧斤以时入山林。”
“只要保持水土,黄河无患矣。”
“此工程,可彻底解决黄河问题,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