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铸刀(2 / 2)
后,以此为基础而开展出后来的武士刀。除了短柄长刀之外,唐代还有一种长柄的刀,长一丈(约三米),称为陌刀,威力极强,步卒持之以横向密布队形列於阵前,如墙而进,但唐今后就未见运用的记载了。两把刀都是唐朝八世纪我国制的宝刀,其时运到日本,现藏皇宫具有的正仓院。第二把刀装的利剑,这把刀是高造、直刃文;刀的制法如夹钢和包钢、切刃造和高造、用烧土来淬刃和造刃文、重复锻打都是我国发明而流传到的。
古代中国由于冶金工艺落后,始终发展不出那样的板甲。隋唐之前,发展到顶峰的扎甲也只是能做到防远矢有余,御矛槊不足。唐以后,逐渐有了明光、山纹等重铠,为了破这样的重铠,又开始出现了锏、鞭、锤等重击兵器。重击兵器虽然可以指那儿打那儿,但限于长度和对体力的消耗,非是一般人轻易就能掌握的。
所以盔甲的使用对于武将还是很重要的。由于有铠甲保护,使用刀枪等长兵器时,除了攻击暴露在盔甲外面的部位外,攻击有铠甲的部位必须冒险力一击才行。暴露在铠甲外面的部位,通常只有手和面部。面部是致命部位,是武将们重点防护的,也是平时习武时着重练习的技艺。手目标小,且运动,不易攻击,非高手不能为。纵观三国水浒,也只有吕布才能够实现对手腕的攻击。根据我的研究,担任肉搏战冲锋的,只要是正规国家,都是有盔甲的,农民起义军有条件的,其实也是如此,除非是临时起义的没条件,包括战国,都是有铠甲穿的上战场,但是没铠甲的其实也经常被计算进军队总人数里而被历史记录下来,这些人里有的是弓箭手一类在后方射箭的,有些是留守营寨利用营寨的防护不需要铠甲的,更多的是后勤人员,比例大概是有甲有兵器、无甲有兵器、无甲无兵器是1比1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