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聊斋系列) 连城(2 / 4)

资格,相当于半个官身。

就算不做官,回到乡里那也是一方名流乡绅,百姓见到都得恭恭敬敬称一声老爷。

就连当地的官员,也得不时登门拜访。

毕竟,朝廷的治度是皇权不下县。

既然皇权不下县,那乡下地方朝廷又如何管辖?

这便要靠乡绅自治了。

举人,正是乡绅的主流。

一个举人在乡里的地位,不亚于县太老爷的威风。

总之,不管以前家里有多穷,一旦中举,一世风光,家人也都跟着沾光。

只可惜,考中举人的机率太小了。

晋城县不算小,但这么多年来仅仅只有三个人中举,县城里只有史举人一个。

“乔兄,考举虽难,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关键还是要掌握一些方法。”

“方法?”乔生愣了愣:“什么方法?”

“乔兄仔细想一想,古今往来,凡高中状元者,有几个是出了名的大才子?有几篇传世佳作?”

“这……”

乔生仔细回想了一番,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这么说吧,朝廷科举,并非选拔才子,而是人才,能够治国的人才。

人们通常用状元之才来形容一个人文采出众,这有失偏颇。

实际上,古今著名的大才子,大儒,几乎没有一个是状元。

他们输的不是文采,而是策论。

而朝廷,最看重的正是策论,包括殿试之上,也不会考什么诗词歌赋,都是考策论。

所以,想要高中,不是一味的埋头苦读就能考中的。

不少读书人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荣。

当然,如果不求功名,当然没问题。

但要求取功名,只埋头读书,又怎知天下大势?

不知天下大势,又如何能够写出令考官满意,让朝廷满意的策论?

又如何为官一方,治理朝政?”

一通长长的话,令得乔生陷入了沉思。

的确,他以前太过依赖书本了,在写策论之时往往也是根据前人之言而论,却很少有自己的见地。

这是因为平日里见识太少了,只知读书,却很少去关注天下大事,故而也只能纸上谈兵。

想通了这一点,乔生由衷拱手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许兄果然高才,相信来年必定高中。”

许长安不置可否,他可没打算在这个世界考取功名。

聊了一会,许长安突然问道:“对了,听闻史举人有个女儿名叫连城,貌美无双,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闻言,乔生不由笑道:“难不成许兄喜欢连城姑娘?”

“也不是,只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连城姑娘到了出阁之龄,想要自己择婿。

史举人疼爱女儿,应允了她的要求,过几日史府便会公开选婿,挑选有文采之人,不知乔兄可否有意?”

乔生迟疑片刻,反问道:“那许兄呢?”

“不瞒乔兄说,我也很欣赏连城姑娘的才华,只是已有婚约在身。”

“原来是这样,连城姑娘乃大家闺秀,自是不可能做妾。”

“对!不过我觉得,乔兄可以去试试,如能迎娶佳人,必是一桩美谈。”

“多谢许兄告知。”

其实,乔生早就听闻过连城姑娘的名字,知道她是个才女,只是以前不敢多想,毕竟门不当户不对。

但现在听许长安一说,史家并不限门户,只以文论人,那倒是可以试一试。

数日后,史府果然开始公开择婿。

要求也不算苛刻,年龄十六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