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儿臣李遂,请父皇赐死!顾锦年悟道,文钟震响【求月票】(13 / 14)
而这个人,就是顾锦年。
顾锦年与秦王关系好,而且还是皇室,虽然是儒道之人,可终究不是圣人,会把这件事情的影响降低,从而小惩大诫。
顾锦年再出面澄清一下,秦王做的事情,其实并非这个意思,亦或者找几个替罪羊出来,让他们背锅,然后恢复秦王的王位,再让秦王就藩。
远离京都,等个十年二十年,差不多就结束了。
毕竟一件这样的事情,不会有这么多人记着,当真记着,朝廷也会让人控制言论。
再者顾锦年现在威望极大,也确实有巨大的影响力,百姓们也会给顾锦年这个面子。
这个猜测出来后,居然瞬间得到了无数人的认可。
认为合情合理。
但马上,新的争议出现。
那就是,顾锦年的确不是圣人,可现在乃是大儒,做事应当秉持良心,如若顾锦年袒护秦王,是否意味着顾锦年没有圣人德行?
所以大量读书人出现,认为顾锦年一定不会袒护,秦王必死无疑。
可百姓们却认为,这些读书人太傻了,毕竟事关朝政,而且这么大的事情,总不可能皇帝真的杀了自己儿子?
品德是品德,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来。
这个争论的可怕点,不在于谁对谁错。
而是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不在是秦王到底有没有做。
反倒是变成了。
如果顾锦年出面帮了秦王,秦王不死,那么顾锦年就是违背品德,非圣人也。
如果顾锦年没有出面,或者秦王死了,顾锦年依旧是圣人品质。
也就是说,经过这些言论的发酵,不断猜测之下。
所有人都有一个下意识的共识。
那就是秦王的的确确做了这些事情,他没有被冤枉。
只是朝廷会怎么处理而已。
这就是谣言的可怕,这也是风评的可怕。
一个人的风评不好,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都会产生恶观想法。
没有人在乎真相。
因为他们只相信自己觉得的真相。
当然两个主要原因决定这一切,一来是不可能空穴来风,十二大儒,外加上礼部等四大部联合弹劾,就证明有这么一件事情。
二来就是秦王认罪。
没人知道秦王是什么心态,他们只知道秦王认罪了。
经过一些渲染之后,让这个认罪变得合理,那么他就认罪了。
而京都内。
秦王谋士已经来到文宫。
大夏文宫。
宏伟无比。
但文宫无法入内,有侍卫把守,哪怕秦王谋士说明自己的身份,侍卫也不让其通行。
顾锦年已经说了,没有大的事情,不要喊他。
想要入内,除非是皇帝,或者太子亦或者秦王亲自过来,甚至就算是太子和秦王过来,也没有用。
没有陛下的圣旨,他们绝不放行。
免得有人去打扰顾锦年悟道。
顾锦年悟道不是一件小事,没人敢承担这样的责任。
故而,秦王谋士想尽一切办法,都进不去。
而皇宫当中。
养心殿内。
已经过了一个时辰。
永盛大帝站在养心殿当中,一个人,静静站着一个时辰。
秦王方才的话,历历在目。
实话实说,身为父亲,看到自己儿子那麻木和绝望的眼神,永盛大帝怎可能不动容?
他已经有些相信,秦王没有做这些事情。
但帝王的尊严,让他不可能低头。
身为父亲的尊严,让他不可能认错。
尤其是,秦王说的最后一句话,与自己断绝父子关系,这让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