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法治的意义(3 / 4)
至都不用被流放,即便真被流放了,一路上日子也过得很舒服。
比如《水浒传》里,宋江因杀人被流放江州的时候,两个衙役都客客气气。即便到了江州,由于使了银钱,连杀威棒都不需要打,录入抄事房,出入自由,跟回自己家一样。
从这里就能看出宋代所谓的流放刑罚有多少水分。
并且到了被流放地之后,也不需要坐牢,基本的人身自由还是有,官府会发放一些生产资料让你自己耕种,钱多的话,你在当地过得不会太差。
所以实际上宋代的法律,并不能给受害者关怀和保障,甚至可能连应该有的惩罚都没有,最多就是帮忙开发岭南而已。
明清时期广州地区人口增多,除了战乱南迁以外,跟唐宋时期大量犯人流放岭南也有一定关系。
赵骏认为这些法律完全不足以彰显法治精神,因此才打算让刑部重新制定律法。
这必定是个旷日持久的过程,甚至稍有不慎还可能引发司法变革。
可有些事情不管怎么样,都必须去做。
因为在一个人性、人权被压制,没有任何尊严的时代,需要有一个人帮底层拾起这份尊严,哪怕未来的阻力会很大。
赵祯沉默了片刻,轻声说道:“或许大孙说得是对的,大宋要想强盛,法治一定不能少。”
“还要有法治精神!”
赵骏强调了一句,随后说道:“只有深刻贯彻这个理念,法律才能深入人心。”
王曾迟疑道:“若按你说的,以后改判刑就得坐监,可是坐监就要管犯人吃食,这对于朝廷来说,恐怕是必不小的负担。”
“现在暂时先以流放为主吧。”
赵骏想了想,随后说道:“但流放的目的地改一改,可以送到边境修筑工事,也可以送到陕西、河北,开垦屯边。”
“大部分犯人都流放南方,或者刺配充军,做囚徒送往边境的话”
范仲淹沉吟道:“主要是担心他们逃回来。”
古代流放为什么都流放到南方?
就是因为南方鸟不拉屎,环境恶劣,而且非常难以逃回去。
比如宋朝的《元城语录解》中有一句话,叫:“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雷窦化,听着也怕”。
说的就是后世广东、海南等地。
这些地方此时山岭重叠、林木茂盛、瘴气丛生,北方人过去,往往水土不服,很容易病死。
而若是流放到北方边境,像陕西、河北等地,犯人很容易逃跑。
所以在古代流放其实算是比较重的刑罚。
“老范,你得有点信心。”
赵骏鼓励道:“难道你还怕解决不了一群犯人?这些可都是劳动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好吧。”
范仲淹就不好说什么了。
赵骏继续说道:“先拿这些人充军、开垦边境,为西夏、辽国战争做准备,等以后如果能解决内忧外患,可以开拓海外了,送去东南亚、菲律宾,甚至澳洲、日本。”
“哦?”
众人纳闷,赵祯不解道:“不是说法治吗?像后世那样,以徒刑坐监为主,怎么又流放海外了呢?”
“因为现在缺钱啊。”
赵骏叹息了一声,说道:“法治精神的前提是有钱,没钱谈个屁的法治。流放海外,让他们开垦良田、矿山,从国外运回粮食、矿产赎罪,等大宋真正强盛起来,才能维护好法律秩序。”
说到最后,赵骏又发出了一声长叹。
在古代讲法治精神其实是件很离谱的事情,因为这个时代看似文明,实则依旧野蛮。
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