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赞春秋战国货币(3 / 5)

个时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颈联:“圆钱始铸开新路,蚁鼻独存显异思”。秦国开始统一铸造的圆钱,形制为无廓圆钱,如“一珠重一两”、“半两”等,这种圆形方孔的设计对后世币制影响深远,为中国货币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而楚国的蚁鼻钱,又称“鬼脸钱”,造型奇特,是用青铜铸造的有文字的贝形货币,它的存在显示了楚国独特的文化与经济思维,在众多货币中独树一帜。

尾联:“多样币型成特色,千秋文化铸传奇”。这一时期的货币种类繁多,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等各自在不同地区流通,形成了多元化的货币体系,这种多样性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更是承载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历经千秋岁月,铸就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传奇篇章。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兴衰变迁,为后世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政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标题: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深度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的日渐成熟,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此阶段货币的最大特点便是货币铸造种类繁多,币制混乱。当时周王朝势力渐弱,列国各自为政,经济自成体系,各国自行铸造货币并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以下是对这一时期主要货币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布币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都有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布币按形状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镈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期王莽的新朝也曾造布币。

空首布又可细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以及耸肩尖足空首布等;平首布则按形制之不同,可分为釿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桥足布、三孔布等。其中,尖足布多为耸肩、尖足、方裆,由尖足空首布蜕变痕迹明显;桥足布布文多数都有“祈”字,因又称祈布,有二祈、一祈、半祈三种,流行于魏国境内;方足布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所以被称为“方足布”;锐角布平肩、方足,首之顶部有两锐角突出于左右,因名锐角布;圆足布圆首、圆肩、圆足、圆裆,面无纹饰,背有二斜纹在布身左右,斜纹间距上窄下宽,面背俱有周郭,有大、小两种,或大、中、小三种,面文两种;三孔布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同圆是布,唯有首及两足,各有圆形穿孔一,因名三孔布,有大小两种,为两等制,大晶背“两”字,小品背“十二朱”,三孔布是布币中最珍贵的品种,目前存世较少。

二、刀币

刀币是由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其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刀币的形状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刀币的种类繁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如齐国刀币上铸有“化”字文样,因而又被称为“刀化”。根据铸造文字不同,齐国刀币可分为三字刀(铸造有“齐法化”文字)、四字刀(铸造有“齐之法化”文字)、五字刀(铸造有“安阳之法化”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