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五代十国经典货币(2 / 4)

)南唐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铸钱较多的政权。传世有“大齐通宝”,是徐知诰未复姓及未建国时所铸。还有“保大元宝”,是李璟保大年间(公元 934 - 957 年)所铸。此外,南唐还铸造了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三种小平钱。南唐铸币种类丰富,反映出其经济相对较为繁荣,对货币的需求较大,同时也体现了南唐在文化上对唐朝的继承与发展,试图通过铸造精美的货币来彰显自己的政权地位和文化底蕴。

(七)前蜀

前蜀于永平元年(公元 911 年)铸“永平元宝”,钱径 2.4 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但极罕见。此外还有“永平通宝”,制作与书法与永平元宝不相同,但有学者认为是伪造的。通正年间(公元 916 年)铸行“通正元宝”,版式较多,钱文书法铸工不及永平钱,但数量较多。后来前蜀改国号为大汉,次年改年号为天汉,铸行“天汉元宝”,钱制同以往,钱文书法铸工均较好,但数量不多。光天年,又恢复国号为蜀,铸“光天元宝”,钱文“光”字用行书,其余为隶书,书法均甚良好。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于乾德元年(公元 919 年)铸“乾德元宝”,钱制同以往,有光背无文与背月两种。咸康元年铸行“咸康元宝”,背有月文。前蜀的货币铸造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反映出其政治局势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初期铸币精良,体现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后期随着政治的动荡,铸币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反映出经济的衰退。

(八)闽

闽王王审知政权仍然行用唐朝年号,铸开元通宝钱,版式仿会昌开元钱,钱背穿上有一“闽”字,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此外有铅铸钱,版式同铜钱,分光背无文、背闽、背福、背殷三种,后又铸开元通宝当十大钱,直径 3.8 厘米,字大而不工整,且有省笔缺画,背有星文、月文、闽字。另有铁钱,铅钱,版式同铜钱,存世较罕。后于永隆年间铸“永隆通宝”大铁钱,直径达四厘米,顺读,书法拙劣,背有闽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较罕见。闽国的铸币风格多样,反映出其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不同版式和材质的货币并存,也体现了当时闽国地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九)南汉

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 917)铸造“乾亨重宝”、“乾亨通宝”铜钱,存世均极少。南汉的铸币数量稀少,反映出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或者在货币制度建设上存在不足。这也可能与南汉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有关,使其在经济发展和货币铸造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十)楚

马殷割据湖南时,后梁朱温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后自立为楚王,铸有“天策府宝”。此外还曾铸有乾封泉宝铜、铁大钱和乾元重宝大铜钱。“天策府宝”大如当十,厚肉,字文明坦,楷书,旋读,被前人认定为马殷开天策府时所铸的纪念币,也有学者认为其兼有纪念币和硬通货的两种功能。楚地铸币体现了地方政权在经济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天策府宝”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地的经济特色和对外贸易的需求。其作为硬通货,可能在楚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楚地在当时经济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二、五代十国经典货币的特点

(一)大额钱币盛行

唐朝除了在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使用的都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或是当千的大钱。例如“天福元宝”有当十的版式,“永隆通宝”也有当十大钱。这种大额钱币的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货币贬值的现象。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满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