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伤寒》与《内经》是平行线(1 / 2)

对经方的理论来源是有争论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提出的“《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有关这个误读传统很多的,第一个就是《伤寒论》的序,说是张仲景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这23字说张仲景写的,经过考证,是后人加入的。

关于这个说法,李介宾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学中医不能学单纯键盘侠的喷子。

只要熟读了伤寒内容就能理解,里面有什么东西,没什么东西,是能看出来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并非一定是“先有鸡后有蛋”。

如今众多的理论学说,无论是相关教材还是部分文章,都声称中医的所有理论皆源自于《内经》,进而得出先有鸡后有蛋的结论。

其论据在于: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而《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之际,那时《内经》中的理论已然完备成熟。

如此一来,便顺理成章地孕育出了《伤寒论》这一医学巨著。这种先有鸡后有蛋的理论观点看似合乎逻辑,但实际上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毕竟,一种理论或学说的发展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传承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动态过程。

太理所应当了,就容易忽略了古代客观环境。

古代并不是如同今天这样,刚刚发表的文章,大洋彼岸就能看到了。

今天我们的网络信息化程度能够做到大部分人类文明知识上的共享,但是即使今天,非洲跟南美,甚至中国的一些区域还存在着按照原始生活习俗生活的“人类”。

单纯靠时间线,单线性的去排列前后,并且认为同时代的医学知识是共享的,这是脱离实际的。

更贴合实际的情况是,在宋朝之前,许多医学典籍相关性并不存在继承的关系,更如同诸子百家一般,各路开花。

所以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杨绍伊、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认为此23字是王叔和加入,开启了扭转误读传统的行动。

实际上在这之前及后世众多经方家已经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仔细研究《伤寒论》原文,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主要理论与《内经》不同。

如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本《伤寒论》序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

章太炎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并认为柯氏《论翼》谓经为径界,然仲景本未直用经字;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阴阳部。

日本人喜多村直宽在《伤寒论疏义》里面提出:“本经(指《伤寒论》),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加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

胡希恕先生明确指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

“这是指导我们学习《伤寒论》、读《伤寒论》的主要提纲,对我来说也是影响比较大的,我感触非常深,就像王维的诗一样,‘大漠孤烟直’,这么一个感觉。”说到这里,马教授不禁感叹。

岳美中说过:“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

《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

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晚年叹曰:“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注意刘老用的是传人,不是有些人说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