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前线打得嗨翻了天(2 / 3)
而,王希烈率领的河东军,由于遭遇恶劣天气和粮草不济,几乎未与西夏军交战,便撤回。
高公绰率领的环庆军,和刘子京率领的泾原军,虽然成功会师,灵州城下,但由于久攻不下,再加上粮道不通,最终被迫撤回。
种子正的率领的鄜延军,也在遭遇暴风雪后,因缺乏御寒衣物,而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
结果,就是,一地的,杯具。
此次战争的失败,究其原因,乃是武将与宦官之间的纷争,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军队后勤补给不足,统帅与漕臣之间的矛盾,也影响了作战效果。西夏军掘开黄河大堤,淹没匡军大营,则成为战争的转折点。尽管战争初期,匡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多种原因,以匡朝的失败告终。匡朝国力受损,损失了大量兵力和物资,最终未能实现消灭西夏的目标。
此战之后,顼宗的雄心壮志虽然受挫,但匡朝对西夏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而西夏,虽然遭受重创,但得以保存国体,继续与匡朝对峙。史称:“元丰伐夏”。
既然主动进攻不行,那就主动防守好了。
于是,匡朝决定,筑城永乐,试图蚕食西夏。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匡朝终于找对了打败西夏的正确战略。
野战,不是打不过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西夏主力。所以,先压缩其生存空间、再直捣其兴庆老巢,这才是上策。
继续阅读
但是,筑城永乐,又遭遇了永乐城惨败。
西夏听闻匡朝欲在夏州、银州、宥州三州交界之处,筑,银川砦,屯兵戍守,甚感威胁,遂,遣军三十万,前往攻取。而匡朝方面,为了加强防御,决定,修筑永乐城。
于是,匡帝顼宗,给,陕西路,战区,送来了一个御前高参:权御史中丞、泾源经略安抚、马步都总管----徐德占。
徐德占这家伙,满脑子的纵横术,一心要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然后,非要在永乐川筑城。
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子正,反对永乐城的选址,认为,这里没有水源,若失水寨,断绝水源,扛不住西夏人的围攻,必陷绝境。他力主,先筑银州,再沿银州、宥州、夏州、盐州、会州、兰州金城郡一线,逐次增修城堡,筑垒推进,以困逼西夏,稳步逼进。
徐德占不仅未予采纳种子正的建议,并怒斥其,令其留守延州。亲自负责并发动二十几万民夫参与,用时仅十四日,于元丰五年,九月六日,便完成了永乐川筑城的这一工程。然而,由于时间紧迫,永乐城的防御设施并不完善。
结果就是,此战,因,徐德占,狂谋轻敌,新筑成的永乐城,在不久之后,便遭到了西夏大军的围攻围困,截断了水源。激战数十天后,永乐城被攻破。永乐匡军,再被屠戮。徐德占本人,也以身殉国。史称:“永乐筑城”。
元丰伐夏之战,和,永乐筑城之战,总计,数十万匡朝军民,殒命疆场。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之前,是因为,匡朝官家。这次,还是因为,匡朝官家。
元丰伐夏,匡军分五路出击,而,匡帝顼宗,居然,不任命大帅。
然后,五路匡军,各自为战,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匡朝真正实践了,这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管理原则。
但,这条管理原则,纯属扯淡。
匡朝军队在前线打得嗨翻了天,谁也没想过,辎重问题。到最后,不是打不过了,而是,自己把自己,给饿死了。
这就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的结果。
永乐筑城,才真心应该“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
元丰伐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