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国舅的野心(下)(2 / 3)
弟情,稍有不从,动辄打杀,三哥反他,他便生撕了三哥的手臂,二哥拦他,他便将二哥打得重伤吐血,就连我劝阻他,也险些糟了毒手,像这种人,早些走了,倒也好,我不知父亲要如何用他,但他一走,我却觉得几位兄弟间反倒是融洽了几分,好像一片乌云散去了。”
&esp;&esp;提起杨辰,杨钊蒲亦叹息道:“我本想以小见大,以他之恶心砥砺我之本心,只可惜,人心终究难两用,不过他如今被带去了真武殿,却是为父乐于见到的。”
&esp;&esp;杨巳下意识地问道:“敢问义父,这是为何?”
&esp;&esp;杨钊蒲不直接回答,却先道:“他所修玄黄化龙功,乃前朝皇族所创绝学,而玄黄化龙功与其他武道绝学大有不同,不可延年益寿,却可吸收外力,也就是龙气与国运之力辅佐修行,不重修行,进境往往一日千里,也因此限制,历代唯天子可习练之,盖因为帝者必为国事所缠,并无太多时间浪费在修行上,况且也少有人间帝王有世间武人之大毅力,这种进境极快,无需太过努力便能有一份自保之力的绝学,自然最为适合帝王修行。”
&esp;&esp;杨巳听了杨钊蒲的言外之意,顿时瞪大了眼睛,小心试探道:“难道说,真武殿要借他吸走我大洛的龙气与国运,借此搅乱天下?”
&esp;&esp;最让他害怕的,还是那句“为父乐于见到”,难道说义父与真武殿之间,还有什么勾结么?
&esp;&esp;杨钊蒲不答反问。
&esp;&esp;“小六,你以为如今的大洛,如何?”
&esp;&esp;杨巳有些不解,只能低下头,不敢谈。
&esp;&esp;他说到底也只是个半大的年轻人,虽然站的不算矮了,但看见的,也还是不够多,不够远。
&esp;&esp;如今的大洛在他看来,算是很不错了,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他而言也有好处,最起码不必担心缺少所需之物,没有乱子,也很省事,况且朝廷能得到越多,他也就能跟着得到越多,故而天下大乱对他而言,自然是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esp;&esp;武人与武人之间也是不同的,有人希望看到天下大乱,借此实现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欲望,故而甘心为真武殿驱使,为一句“真武当兴”而死,但更多人其实并无这么多想法。
&esp;&esp;习武之初,只是因为热爱武道罢了,并未想过要借此得到些什么,或者说得“道”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都只是顺带的,不重要,这与读书人截然不同,读书人大多都有着一种功利心,毕竟修齐治平就是四个层层递进的欲望,虽然换了个说法,但本质是未变的,可武道修行与修道一般,在内不在外,是否能影响世间,是否能因此而得到富贵,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重要,尤其是像他这样的少年郎,得“内妙”即可。
&esp;&esp;见杨巳低着头不说话,杨钊蒲却是侃侃而谈道:“七代君王励精图治,一百五十余年,时至今日,已传至第八代了,早些年的底蕴,如今也已经快要耗干净,真武殿这是顺势而起,是为得天时也,整座江湖一百五十年的怨气需要宣泄,这就是人和,这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大洛躲不开!”
&esp;&esp;杨巳抬起头,有些惊讶于义父大人为何会对自己说这些事。
&esp;&esp;杨钊蒲却是不去看杨巳惊讶的眼神,转而目露追忆之色。
&esp;&esp;“为父本是儒门出身,幼时贫贱,以树枝在泥地上练字,一面打短工,一面寒窗苦读整整二十载,也曾于杏花园中采花,琼林苑中赋诗,那一年虽未摘得魁首,却也是春风得意,自以为能够一展抱负,完成我辈读书人之理想,却未曾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