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见利现性(3 / 6)

的,都说得活过来的奇妙口才,让底下的员工,居然出奇的相信他。

甚至甘愿几个月,都不领工资;并且全厂员工齐心,自觉自愿地,私人集资,为集体企业做周转资金,去买原材料。

这又在当时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关注。

朱三雄呢,他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居然从各处欠来钢筋,铁板,木头,等等,打稻机的大多数配件,用整整三个月时间,通过内部员工,多劳多得的计件制,硬是赶造出了两千台打稻机。

分田到户后,农民第一次收割自己田里的水稻,各地都大丰收。

原本用稻桶"哦吆!吆哦!"地人力甩打的,不仅十分费劲吃力,更是相当缓慢。

朱三雄适时推出一款双人打稻机,两百元一台。那效率,那轻便程度,不止要提高几倍,因此当然大受欢迎。

二千台的机子,不到十天,几乎是活夺活抢,一销而空。

并且还有许多农户,提前预定。生产计划,满满地排到一年开外。

小小的一家乡镇企业,当年就突破50万元的产值,净利润竟有二十来万。

这在全县,甚至全省,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朱三雄一下子出了名。

老三介绍到这里,老大佩服得不住点头,不过又疑惑地问:

"现在买去的木头,都是刚从山里砍来,还是活的,潮湿的,这怎么能用?"

老三笑着说:"

大哥,这个朱三雄,毕竟是个奇人,他的想法绝不一般,不仅超前,而且点子多。他把木头买去,按尺寸锯好,听说居然用土办法,叫人打了个大大的土灶台,把木头塞满大灶头里烘,把木头里的水分烘干。

这样一来,不仅木头不会开裂变形,还能起到防蛀作用??"

老大一路全神贯注地开着车,一路津津有味地,听兄弟讲朱三雄的许多传闻;又偶尔陪爹妈,巧巧聊聊天。

大家都十分感慨,说这样真好,不仅木头价格节节上去,顺带着柴草都行俏起来,连青松毛都从2分一斤涨价到8分,让老百姓得到了大实惠。

兄弟俩和巧巧,兴奋不已地议论着:

这都要拜邓爷爷,托他老人家的福,搞起了改革开放。

农村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新房子越来越多;家家户户不仅不用担心吃和穿,反而已经开始相互攀比,谁家吃得好,穿得好;住得高大宽畅。

那自行车,原来全村的只有两户人家有,稀奇煞金贵煞,早如今已不稀奇了,几乎家家都有几辆。

连那摩托车,都开始渐渐流行起来。

现下,村里已有好几户人家,都有电视机了;前些天,村里一后生哥讨老婆,新娘子嫁妆里,听说嫁来彩色电视机呢!

这样下去,真的要超过美了国噢?听说那里每户人家都有小汽车的呢!……

继续阅读!

坐在副驾驶室里的笑梅,听他们议论得这么兴奋,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心里想:

“这又有啥稀奇?”

老爹和寿坐在后座,听小的们议论那么开心,说:

“怕就怕政策突然变来!”

老大不理爹,问不赌他师父徐天豪的近况。

不赌说:"师父眼下给个人,集体的建房子,根本来不及造。

自我做了他的大徒弟后,这几年,师父陆续又收了几个徒弟,活儿一直忙不过来。

他已打算用手下的人马,组建一个建筑公司,想进军大上海呢!"

坐在副驾驶室的笑梅,一直默默地听着大伙在聊天,并不插嘴,此时忽问不赌:

"老嘟,你兄弟小峰去寻小妹,有消息吗?他现在在哪?"

老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