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顺利(3 / 3)

生产线生产,都是奥迪的配件,生产线要是因为配件跟不上停产那损失就大了,厂家立刻急的团团转,从桑海派人去大原处理,搞了两天都不行。蒲素去的时候那个厂家代表愁眉苦脸,嘴唇上火,急的坐卧不安。

后来还是蒲素带着桑海海关的一个处长去了大原处理,等看到桑海海关、兄弟单位来了人,而且出了保证函,最终那边才同意放货,当晚还用公款请了一桌海鲜,在汾河边上的海鲜楼大吃了一顿,美其名曰招待兄弟单位来访。

第二天到桑海的第一个航班就飞走了,厂里那时候离停产已经不到十八个小时。最终可惜的是这么好的生意只做了一笔就再也没有了第二回,气的雷军大骂自己一直以来就是个走霉运的人。按理说当时这个业务不出问题是一直可以做下去的,明明对大家都有利。只不过第一趟就弄得太刺激了,越是大公司越不敢冒险,人家不在乎这点运费,要的是稳妥。

而且蒲素去了以后各种招待费用花下去,远远比这一票回头货的利润要高,简直就是得不偿失,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有了第一次趟路,以后继续再走肯定没问题。内陆海关没见过世面,都是混吃等死靠关系进去的人,只不过是第一次不懂,以后肯定就明白了。

只是工厂那里负责运输的原本没话可说,蒲素这里价格确实便宜,上面有人指定蒲素这边走货他也没办法,不出事他不好说话,出了事情以后他肯定是要把这个决定权拿回来的。想都不用想,每次空运几十吨的业务,随便交给一家公司,哪怕一公斤拿一元钱的回扣,他也早就赚的美滋滋了。

而且工厂的急迫做不得假,蒲素感受的清清楚楚,确实差点影响人家生产,和奥迪配套的也不是小单位,以前浦东主干道上立着一块很大的广告牌就是这家中德合资企业的。所以之后雷军也没脸再去公关,就当是认了倒霉。其实好在当时信息不怎么流通,要搁到现在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就这一次,他们这个航线的名声肯定就一塌糊涂了。

虽然这个时候市场已经不是那么好,但是依靠价格优势这个航线做的也是风生水起,从第一个航班首飞就部满载。首飞前雷军设计了一套宣传册,做了文字简介。他那时候已经可以熟练上网,在网络上下载了伊尔76机型照片和舱位图,又做了一套运输流程示意图。

具体运费几个分拨的目的地都大致固定,有时候也随行就市做出调整。每公斤的利润包括业务员提成和客户回扣,都保证起码在12元以上。成本只有他们几个知道,连销售都从来不清楚底价是多少。而且同行和直接客户的定价都一样,就是一口价销售。

没多久他们就接了一批固定的单子,哲江乡镇企业生产的滑板车运到伦敦,每次动辄二三十吨。想都不用想,基本是假冒伪劣产品。这玩意原本就是国外发明的,当时国内还没流行,小孩子还没玩上这个。从运输货量来看,这家工厂是赚发了,光是滑板车就走了差不多一年没停过,这种重货走昂贵的空运,无疑是抢时间挤占市场。

总而言之,运输的货物千奇百怪,什么都有。蒲素还看到过运冬笋的业务,那时候国内冬笋不值钱,最多几块钱一斤的东西,而运费一公斤就要好几十,有一次单票就运了三十八吨。

渐渐地他们的这个航线也做出了名气,起先是同行都知道,后来就有直接客户自己找上来询价。操作其实和直飞一样,客户把货运到指定仓库做好单证寄过来就没他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