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靖远经验的分享,探讨石坎公社陶瓷工业发展之路(2 / 6)
。随后,厂里积极开展了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石的劳动竞赛,技术人员更是不辞辛劳,三班轮流值守。然而,体制未改,犹如大厦根基未动,依旧是众人同吃一锅‘大锅饭’,事故频发的顽疾依旧如影随形,工厂开开停停,工人的懈怠懒散情绪弥漫,生产积极性如陷入寒冬的枯木,毫无生机。”
“实则,我们已被贫困的枷锁束缚太久,县委陈书记曾痛心疾首地说,不单是氮肥厂,整个 1977 年,工业产值全线飘绿,靖远非但未能完成国家下达的 18.6 万元利润计划,反而深陷亏损泥沼,亏损额高达 31.3 万元,甚至不得不向地区财政局伸手借贷以发放工资。穷则思变,困境之中,在 1978 年出现了一丝转机的曙光。”
“氮肥厂的党委书记曾厂长与张书记共同召集工厂高层技术员,开启了一场关乎命运的会议。会上,曾厂长提出以奖励机制激发职工生产积极性,扭转工厂亏损局面的提议,此提议如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瞬间点亮了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得到一致通过。奖励采用记分制与计奖相结合的方式,先为大家制定产量、安全生产、质量等指标。往昔每个班正常生产 100 吨化肥,如今将任务提升至 150 吨,完成任务则加分,反之则扣分,分数与奖金紧密挂钩,充分彰显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此乃后来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雏形。”
“此招一出,仿若春风拂过大地,全厂上下顿时欢呼雀跃,往日的懈怠之气如冰雪遇骄阳,瞬间消散无踪。众人深知,干得多则拿得多,若有差池,不仅自身利益受损,更会累及整条生产线的伙伴,于是人人奋勇争先。氮肥厂的奖励之法让工人初尝甜头,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众人渐渐发觉这一举措存在短期行为的弊端,难以支撑长远发展。此时,有骨干敏锐地提出,农民已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工业何妨效仿,联系个人产量,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从超计划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职工奖金。”
“县委陈书记深思熟虑后表示,思想的枷锁仍在束缚我们的创新步伐,全面推行此制度恐操之过急,于是决定先行在氮肥厂、化肥厂、农机厂、水泥厂这四个厂开展试点工作,待摸索经验后再做定夺。试点成效斐然,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改革的燎原之势。试行前十三日,氮肥厂亏损 3.2 万,试行后,工人积极性如火山喷发,月底不仅填平了亏损的大坑,还盈利 3.5 万。试行一周后,县委革委会果断决策,在 17 家国营企业全面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陈书记更是亲赴工厂蹲点指导,为改革保驾护航。”
“至年终,全院 17 家国营工厂的经济数据如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全线飘红。试行三个月完成的利润竟比前九个月还要多出 35%,上缴财政利润比计划增加了 33.8%。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以超计划利润作为提奖的起点,有奖早超,不超不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在后续的改革进程中,工厂更是将利润包干细化,把产量任务、生产成本、利润指标层层分解至车间与班组。一班完成任务,每人可得 5 毛钱;二班完成任务,每人可得 1 元;三班完成任务,每人可得 1.5 元。若有一班未能达标,则全班无奖,另两班奖金也相应减少。氮肥厂的员工将这一提成奖诙谐地总结为:生产三班倒,班班有领导,机修后勤相配合,下班准备好,利润完成天天知,奖金发放少不了,包干到班。如此一来,企业的活力被彻底激发,靖远国企改革在探索中稳步前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改革浪潮取得初步成功之后,靖远县委顺势而为,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县委书记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深知这场变革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因而特意叮嘱,此阶段只需默默行动,暂不对外宣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